叶金福:治理会议“微浪费”需有更多实招
作者:叶金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开短会不上矿泉水,会场未饮完的矿泉水一律带走”…….近期,多地党政机关出台反对“微浪费”的规定,引发热议。(7月21日《江西日报》)
其实,对于会议“微浪费”现象,早在两年前,“新华视点”记者曾就披露了“一瓶水,一场会;会一散,扔一半”的严重浪费现象。以北京为例,据调查保守估计,北京每年会议矿泉水超过1200万瓶,以10%的浪费率估算,仅一年便浪费100多万瓶“半瓶水”,数字惊人,令人惋惜。足见会议“微浪费”之严重。
也许有人会说:“区区几瓶喝剩的矿泉水又不值几个钱,还如此大惊小怪?”其实,这不是节约几元钱的问题,而是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表面上看,一瓶矿泉水,似乎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切莫小看这里面的节约潜力。试想,一次会议节约十几元、几十元,那十次会议、百次会议、千次会议呢?可见,如果不采取遏制措施,会议“微浪费”现象势必越来越严重。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地通过提供“小瓶水”,或提醒带走没喝完的“半瓶水”等方式,以减少或杜绝会议“微浪费”现象,但笔者以为,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之策。因为即使提供“小瓶水”,也有与会者“只喝一口”,或“剩半瓶”的现象发生。而同样,如果提醒与会者带走没喝完的“半瓶水”,与会者虽然是自觉地从会场里带走了没喝完的“半瓶水”,但事实上,很多与会者一出会场就把“半瓶水”给扔了。可见,治理会议“微浪费”,还需有更多实招。
此次,多地党政机关出台反对“微浪费”的规定,明确“开短会不上矿泉水”,这无疑是治理会议“微浪费” 现象的最好办法。有了“开短会不上矿泉水”的新规,会议主办方就不会逢会就每人发一瓶矿泉水,而与会者也不会逢会就坐等矿泉水,就会养成“自带水杯”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开短会不上矿泉水”之举,值得点赞,更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会议“微浪费”不是一件小事。希望各地党政机关从我做起,从“开短会不上矿泉水”做起,从源头上遏制并杜绝会议“微浪费”现象。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殷建光:警惕“学步鞋”背后的育儿焦虑产业链
娄义华:广汽菲克破产 产品力与固执的情怀代
廖卫芳:别让酒店“晚来早走”成为一种新惯例
王毓:青春逐梦正当时 砥砺奋进谱新篇
王海燕:青年干部如何过好“三伏”
廖卫芳:高铁车厢“同车不同温”不该是一道难
李蓬国:拒绝“投喂”,勿做算法的精神宠物
陈镜伊:年轻干部常需“向下求索”
廖卫芳:医保药店设置“阴阳价”亟须合力纠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