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高铁车厢“同车不同温”不该是一道难题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炎炎夏日,不少城市地铁按照空调温度,分为“强冷”车厢、“弱冷”车厢,以供乘客选择。为此,有读者呼吁高铁车厢温度设定也能更加人性化。(7月14日《人民日报》)
大凡乘坐过地铁、高铁的人都知道,每到炎炎夏日之时,车厢内的温度就会被设定在26℃。这个温度既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也是国家标准。因而无论是地铁车厢,还是高铁车厢,26℃几乎成了一个“恒温”。
但大家也知道,人有老人和青年之分,也有强壮和羸弱之分,对于温度,各人有各人的适应度,也许青年人觉得车厢温度设定在26℃还是太高了,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却觉得26℃那是太低了。对于这样的分歧,铁路运营部门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既不管温度太高,也不管温度太低,干脆26℃“一设了之”。
近年来,不少城市地铁已尝试推行“同车不同温” 分区温控服务,在车厢里分别设置“强冷”和“弱冷”车厢,让“怕热的”和“怕冷的”乘客都有了自己想要的好去处,这无疑是一种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深受广大乘客的点赞和好评。
但笔者不禁想问一句:“同车不同温”为何只限于地铁呢?高铁又为何不效仿呢?
众所周知,高铁和地铁同属于车厢式交通工具,既然地铁上可以设定“同车不同温”,那么高铁上为何不可以设定“同车不同温”呢?
也许有人说,高铁购票方式与地铁不同,地铁凭票可以随意上任何一节车厢,而高铁是定车厢定座位购票的。此理由咋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以为,这不是高铁拒绝实施“同车不同温”的理由。
其实,高铁实行“同车不同温”并非是一件难事。只要事先注明哪些车厢是“强冷区”,哪些车厢是“弱冷区”,并设定不同的车厢票,那么,乘客在购票时就可根据自身的“适温感”自由选择车厢。如此,“同车不同温”之举,既可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又能赢得广大乘客的好评,岂不是一种双赢之举?
“服务永远在路上。”希望高铁运营部门不妨多向地铁运营部门学学“同车不同温”的好做法,多些“乘客视角”,多些“温情服务”,让广大乘客在感受高铁车厢里“同车不同温”的清凉和舒适的同时,也让广大乘客的“心”感受到更多的清凉和舒适。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蓬国:拒绝“投喂”,勿做算法的精神宠物
陈镜伊:年轻干部常需“向下求索”
廖卫芳:医保药店设置“阴阳价”亟须合力纠治
刘苏怡:七一星火永燃 照亮时代征途
维扬书生:“石墩长蛇阵”是一种典型的懒政
维扬书生:给校园碳板跑鞋热降降温
宁海华:落笔生辉 青春圆梦--写给高考的你
李永波:以严实作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廖卫芳:让保租房成为更多高校毕业生的安居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