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生入学遭拒,高校劝退之举何谈教育温度
李同学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今年4月18日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并被录取至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一段时间后,他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而8月30日开学报到时,校方相关工作人员在得知李同学是自闭症学生后,不为其办理入学手续。(9月8日澎湃新闻)
自闭症学生能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本身就是一场“奇迹”:这背后是家庭从未放弃的坚守,是中小学阶段教育者的耐心陪伴,更是学生自身对抗困境的顽强努力。从小学到高中,他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最终凭实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本该是教育公平的生动注脚,是“每个生命都能发光”的最好证明。可涉事高校却在报到时“闻病劝退”,不仅掐断了这份奇迹的延续,更给学生的心灵蒙上重创,也让“教书育人”的初心蒙尘。
高校的劝退决定,本质是“趋利避害”的责任逃避。校方或许顾虑“特殊学生管理麻烦”“可能引发意外”,却忘了教育的核心是“包容差异、助力成长”——既然学生能完成中小学学业,证明其具备基本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若校方提前了解情况、制定针对性支持方案(如适度调整课堂互动模式、提供心理辅助等),未必不能帮助他融入大学生活。可高校选择用“拒之门外”的简单方式解决问题,既无视了学生十余载求学的艰辛,也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更涉嫌触碰法律红线——正如律师分析,此举已涉嫌侵犯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是对教育公平的公然违背。
更令人遗憾的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社会价值观的传递者,本应成为“包容特殊群体”的典范,却反而做了“歧视的坏样本”。这份劝退通知,不仅让李同学及其家庭陷入绝望,更可能让其他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望校却步”,怀疑“即便努力考上大学,也会被拒之门外”。这种负面影响,远不止一个学生的求学梦破碎,更会削弱社会对特殊教育的信心,加剧对残障群体的隐性排斥。
此事不该只停留在对涉事高校的批判,更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反思与整改。教育部门需主动扛起责任:一方面,要督促涉事高校正视错误,尽快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拿出补救方案,让学生能顺利入学;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特殊学生高等教育支持体系”——明确高校对特殊学生的接纳与帮扶义务,建立“入学评估-个性化支持-全程跟踪”的机制,比如配备专职辅导员、开放心理支持资源、允许弹性调整学习计划等,让高校不再因“不知如何管”而“不敢收”。
教育的温度,从不体现在对“优等生”的偏爱里,而体现在对“特殊者”的包容中。一所大学的高度,不取决于校园的建筑有多宏伟,而取决于它能否为每个追梦的孩子留一扇门;一个教育体系的成熟,不取决于培养了多少精英,而取决于它能否让每个生命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希望涉事高校能及时纠偏,更希望所有高校都能记住:教书育人,既要教知识,更要育人心;既要守规则,更要存温度。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单厚儒: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遭欺凌
陶淑杰:汲取九三阅兵精神,青年干部勇担时代
李永波:人生是主动的选择与承担
胜利日的回响:从苦难辉煌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力
王毓: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兴农人”保驾护航
王帅:铁肩柔情执法救助里的社会温度
艾才国:别让“无薪试岗” 闹剧上演
刘苏怡:七夕新语:古韵今风织华章
廖卫芳:别被“婚恋军师”收割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