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伊:莫做“脸生干部” 用真心赢民心
作者:陈镜伊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总有一些干部被群众戏称为“脸生干部”——他们或因长期“浮在机关”,或因习惯“走马观花”,与群众“见面不识、擦肩而过”。这种“脸生”现象,看似是工作方式的疏离,实则是为民情怀的缺失。干部当莫做“脸生干部”,用真心赢得民心,才能筑牢干群“连心桥”。
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是衡量治理效能的标尺。若干部长期“脸生”,必然导致群众“有话无处说,有事无人管”,最终演变为“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不信任干部”的恶性循环。某地曾有干部因不熟悉辖区情况,在群众求助时竟反问“你家住几栋”,引发舆论哗然;更有甚者,因对民情一知半解,决策脱离实际,导致政策“水土不服”。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脸生”不仅割裂了干群纽带,更可能让惠民政策沦为“空中楼阁”,损害政府公信力。
“脸熟”不是刻意作秀,而是干部对群众的真情流露。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走遍120多个生产大队,在群众家中同吃同住;黄文秀扎根百坭村,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手绘“民情地图”……他们用行动证明: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才能真正“脸熟”。这种“脸熟”,是干部对群众需求的敏锐感知,是对民生疾苦的感同身受。当干部能叫出群众的名字、知晓他们的难处,政策落实才能更精准,服务才能更贴心。
破除“脸生”顽疾,需从“勤”字入手,在“实”处发力。一要“腿勤”,多走田间地头。 干部应主动走出办公室,到群众家中坐一坐、田间地头看一看,在拉家常中摸清实情,在解难题中建立信任。二要“嘴勤”,多听群众心声。 群众的话里藏着“金点子”,也映照着“急难愁盼”。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既做政策的“宣传员”,更当民意的“收集员”。三要“手勤”,多办实事好事。“脸熟”的关键在于“心近”,而“心近”的落脚点是行动。干部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从修一条路、通一盏灯做起,用实干赢得口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干部的“脸生”与“脸熟”,不仅是个人作风的体现,更是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新时代新征程上,群众对干部的期待更高、要求更严。唯有以“脸熟”破除隔阂,用真心换取真心,才能让干部成为群众的“自家人”,让政策落地生根,让发展更有温度。莫做“脸生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走进群众心里,书写新时代的“鱼水篇章”。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永波:年轻带头人要用心用情办好乡亲们的事
艾才国:以诬告必究守护风正气清政治生态
宁海华:从《南京照相馆》看平凡的力量
廖卫芳:为“职业打假人”撑起一把法治保护伞
李蓬国:董事长向员工撒钱,节操洒了一地
杨汇瑜:锤炼“聊城三度” 绘就平安画卷
廖卫芳:暑假“承包妈妈的午餐”事小意义大
王毓:以红色基因铸魂 让青春在传承中熠熠生
廖卫芳:打击低俗直播必须“严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