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副行长刑满当网红,流量社会更要注重价值观
据三湘都市报与九派新闻等媒体报道,近日,原民生银行某支行前副行长肖某在刑满释放后,于社交平台开通账号,通过分享其入狱前的个人经历迅速引发关注。自8月19日发布第一条视频以来,该账号短期内粉丝数已达2.2万。然而,随着舆论持续发酵,目前相关平台已对其账号进行封禁处理。(2025年8月26日九派新闻)
作为一名曾因违法乱纪获刑的公职人员,肖某本应更加珍惜重返社会的机会,低调反思、积极重建个人生活。然而,他却选择将昔日犯罪经历作为吸引流量的“卖点”,公开在网络中进行渲染与传播,此举不仅令人愕然,更引起广泛争议,难道犯罪历史也能成为博取关注的“资本”?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若干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个体道德底线的模糊与羞耻感的消退。违法犯罪本应是人生中的严重污点,理应在反思中沉淀为深刻教训,而非包装为可炫耀的“人生故事”。肖某的做法,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已逾越了公序良俗的基本界限。同时也说明了,执法部门对于肖某的改造,对于他来讲,还没有触及到灵魂深处。
其次,部分网友的盲目追捧同样令人忧心。在两万多的关注者中,是否有人真正思考过其行为所传递的价值观?对违法犯罪经历的猎奇与追捧,非但是对法律尊严的漠视,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对错误行为的美化甚至模仿的可能。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为劣迹人物提供“变相励志”的舞台。部分网友的表现,更担心价值观是否已经出现了扭曲?
此外,该事件也再次反映出平台在内容审核与价值观引导方面的责任缺位。尽管事后账号被封,但其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粉丝,说明算法推荐机制仍存在明显的价值盲区,亟需加强伦理约束和人工干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更应该传递有价值正能量的东西,做到自律,真正的流量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心向善。
更值得深思的是,肖某在服刑期间是否真正实现了思想层面的教育和转变?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本不易,但如果内心仍未树立对法律与道德的敬畏,那么所谓“改造”恐怕仍流于形式。真正的教化,应触及灵魂,引导人发自内心地向善向上。
这起事件虽属个案,却足以引发我们对社会风气与价值导向的集体反思。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自觉抵制低俗炒作、是非不明的言论和行为,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刑满人员理应得到社会包容和重返机会,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纵容其将错误历史正当化、甚至娱乐化。唯有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善良和文明的社会。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永波:青年要做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宁海华:众望所归处 寒门少年志
殷建光:该走出“网络投票”沉迷症了
李永波:人要谦虚一点
维扬书生:日落打金涉诈被侦办,板不能全打店
李永波:年轻带头人要用心用情办好乡亲们的事
艾才国:以诬告必究守护风正气清政治生态
宁海华:从《南京照相馆》看平凡的力量
廖卫芳:为“职业打假人”撑起一把法治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