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峰 :做一个要写材料的基层干部
作者:黄峰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在基层乡镇的工作场景中,“写材料”常常成为不少干部避之不及的“负担”。有的班子成员觉得写材料耗时费力,不如跑现场、办实事来得“实在”;有的年轻干部刚入职就对材料写作心生畏惧,要么敷衍应付,要么找借口推脱。然而,这种“不愿写、不主动写”的心态,往往导致干部对分管工作掌握碎片化、迎检时思路混乱无章,最终影响基层工作的质效。事实上,写材料从来不是基层工作的“附加题”,而是理解工作、提升能力的“必修课”,基层干部理应主动扛起笔杆,做一个“要写材料”的实践者。
写材料的过程,是梳理工作、摸清实情的“复盘课”。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从乡村振兴的项目推进到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从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到政策精神的传达落实,每一项工作都包含着大量细节。不少干部天天泡在一线,看似对工作了如指掌,但当需要把工作情况写成报告、总结时,却发现自己对数据来源、流程节点、存在问题一知半解。这正是因为“写”的过程倒逼干部静下心来梳理工作:哪些任务已经完成?推进中遇到了哪些堵点?群众反馈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写明白,才能跳出“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的误区,真正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就像某乡镇干部在撰写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报告时,为了核实一组业委会数据,走遍了辖区内8个城市社区,不仅完善了材料内容,更发现了业委会建设的短板——这份“意外收获”,正是写材料带来的工作深化。
写材料的成果,是服务决策、推动落实的“铺路石”。基层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问题反馈的“前沿阵地”。干部撰写的调研报告、工作简报、民情日记,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线的真实情况、群众的迫切需求。领导决策需要精准的信息支撑,而这些信息往往就藏在一篇篇接地气的材料里。比如,某乡镇年轻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困难,于是撰写了《关于推进农村适老化智能服务的建议》,提出简化医保缴费流程、开设手机使用培训班等具体举措,这份材料最终被纳入乡镇民生工作方案,切实解决了老人们的“数字难题”。如果干部都不愿写、不主动写,基层的真实声音就难以向上传递,领导决策就可能脱离实际,工作落实也会失去方向。从这个角度看,写材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连接决策与实践的“桥梁”,是推动工作落地的“抓手”。
写材料的积累,是干部成长、能力提升的“练兵场”。对年轻干部而言,写材料或许不是唯一的能力标准,但一定是重要的成长路径。刚开始写材料时,可能会面临“无话可写”“逻辑混乱”的困境,但正是在一次次修改、打磨的过程中,干部的逻辑思维、文字表达、问题分析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写工作总结,能学会梳理工作脉络、提炼经验教训;写调研报告,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写民情日记,能学会倾听群众心声、增进群众感情。一位从乡镇成长起来的干部曾说:“我最感谢的就是年轻时写材料的经历,它让我学会了站在全局思考问题,也让我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帮助干部更好地应对当前工作,更能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年轻干部要明白,“会写”不是天生的,“要写”才是成长的开始——只有主动拿起笔,在写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才能逐步成长为能担重任的基层骨干。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基层干部写材料面临的实际困难:有的干部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写材料;有的材料存在“过度留痕”“重复报送”的问题,加重了干部负担。这就需要上级部门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精简不必要的材料要求,为干部减负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写“有用的材料”“务实的材料”。但对干部自身而言,不能把客观困难当作不愿写、不主动写的借口,而应转变心态,把写材料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成长的一部分。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能力提升也没有坦途。做一个“要写材料”的基层干部,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笔杆子”,而是希望大家能通过写材料更好地理解工作、服务群众、提升自己。当基层干部都愿意拿起笔、主动写起来,写出的不仅是一篇篇材料,更是基层工作的实效、群众的满意、干部的成长——这,正是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昭宇:撕掉内卷的“戏服”
陈相:骑单车离任,何以胜过千言
艾才国:“捡枫叶”是管理懒政下的蛋
艾才国:乐见更多“吹哨人”获奖励
王会亮:警惕“保姆式服务”的围猎与腐蚀
王海燕:以“三路”初心,踏好强国奋进每一步
王毓:在基层历练中淬炼实干本领
李永波:以廉为笔 以俭为墨 绘就双节新风尚
陶淑杰:承英烈之志 砺党员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