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厚植好“家门口”的人才沃土
作者:王毓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家门口就业”人才引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梦想,从单向的“孔雀东南飞”到多元的“凤凰还巢”,从被迫的背井离乡到主动的回归故里,在外打拼多年的青年才俊选择回到家乡就业,这不仅仅是一次职业选择的转向,更是一次人才与乡土之间的双向奔赴。对此,我们要以更大力度厚植人才沃土,奏响时代强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形成了“发达地区越发达、落后地区越落后”的现实问题,但做好家门口的就业政策让人才流动从单一的“向上集中”转变为多元的“向下沉淀”,让地方发展从依赖外部“输血”转变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正如浙江某地实施的“本土人才深耕计划”,五年内吸引了3000余名高素质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带动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湖北某县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现了村级组织的知识化、年轻化转型;某地推出的“人才安居工程”为返乡就业的硕士、博士提供免租住房或购房补贴,“亲情关怀计划”为回流人才的父母提供医疗绿色通道,让更多的人才产生全方位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厚植好“家门口”的人才沃土,实地历练是核心,让人才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发挥乡土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邀请更多的土专家面对面带徒,以结对指导、项目共研传递经验技术,学习乡村治理、法律法规、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在调解纠纷、项目攻坚中练就真本领,应对乡村治理中的各种挑战,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树立“柔性引才、弹性用才”思维,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精准定位培育方式,提供“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成长课堂,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交流观摩,定向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让人才在实践中锤炼能力、拓宽视野。
厚植好“家门口”的人才沃土,后勤保障是关键,让人才与乡村发展双向奔赴。良禽择木而栖,我们既需要以“筑巢引雁”的诚意、“暖巢育雁”的匠心和“固巢留雁”的恒心,汇聚起“群雁高飞头雁领”的磅礴力量,又需要用绣花功夫织密留才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在生活上落实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在事业上给予项目自主权和经费支持,在情感上定期走访谈心、按表现评优表彰,尽可能提供个性化支持和务实举措,让人才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让各类人才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武艳君:整治出租网约车乱象,为群众出行保驾
李永波:以师者之光,育时代精神
王海燕:教师节里,敬“三人行”中的每束微光
单厚儒: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遭欺凌
陶淑杰:汲取九三阅兵精神,青年干部勇担时代
李永波:人生是主动的选择与承担
胜利日的回响:从苦难辉煌中汲取民族复兴的力
王毓: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兴农人”保驾护航
王帅:铁肩柔情执法救助里的社会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