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维扬书生:学校调查家长“家底”何以引发争议?

2025-11-16 08:25:40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从网传的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的“家校联系卡”表格上看,学校调查家长“家底”的初衷是整合家长资源,丰富教育路径。如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课堂,或借助家长职业资源组...

  作者:维扬书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日前,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是一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表格其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多名网友发布相同表格证实,确实收到了这样一张表格,感觉有些不合适。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11月14日发布情况通报并致歉。(11月15日澎湃新闻)

  从法理上说,学校是可以调查家长“家底”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这就意味着学校在收集家长信息时,必须确保其行为合法、目的正当且确实必要。同时,学校需要征得家长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并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从网传的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的“家校联系卡”表格上看,学校调查家长“家底”的初衷是整合家长资源,丰富教育路径。如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课堂,或借助家长职业资源组织参观实践。然而将“社会资源”明确列为需填项,并详细举例“医生、警察、律师”等职业及“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尤其是“单亲状况”,不仅涉及个人隐私,已经明显越过了合法、正当、必要的法律底线,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这就难怪该校调查家长“家底”引发广泛争议了。有家长直言:“这是在收集学生家庭背景信息,难道要根据家长的社会资源来区别对待孩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向记者吐露心声:“昨晚接到填写通知时,我的手都在发抖。我和爱人都是普通工人,比起那些当医生、警察的家长,我们的工作‘不太体面’,真怕孩子在学校被看不起。”

  家校合作的核心是共同促进孩子成长,而不是通过“摸底”或资源交换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学校和教师过度关注家长的职业、人脉与社会地位,教育的天平就可能发生倾斜。那些资源丰富的家庭或许更容易获得学校的关注,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在这场无声的“比拼”中处于弱势。现实生活中,不乏个别教师在获知家长职务和工作单位信息后,利用职务便利与学生家长产生教学以外的利益勾连,对官员、老板的孩子高看一眼、倍加照顾,而对于无权无势的底层打工人的孩子百般挑剔、讽刺挖苦,哪里还有什么“有教无类”?哪里还有什么教育公平?这种调查家长“家底”的表格不仅不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还会践踏教育公平的底线。

  也正因为此,教育部办公厅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调查家长“家底”,显然不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拼爹”。学校应该是孩子感受公平、公正的地方,而不是社会资源的竞技场。希望涉事学校以此为戒,深刻反思工作作风,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主动接受家长与社会监督,以更严谨、更贴心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工作。

更多

热门关键词:家长 学校 维扬书生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