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争鸣 > 列表

王毓:干好民生微小事 答好群众幸福卷

2025-05-06 09:47:18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走”出办公室,才能走进群众心坎里。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在475天里走遍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摸清了当年的“三害”底数。现如今,交...

  作者:王毓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清晨菜市场的摊位纠纷,老旧小区的一盏路灯,留守儿童的一本课外书……这些在许多人眼里看似微不足道的“民生微小事”,却是老百姓们日常生活中的“心头大事”。作为年轻干部,只有将双脚扎进泥土,将耳朵贴近大地,在“走、听、问、看、想”中感受不一样的民生温度,在办好一件件“微小事”中积累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才能真正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好干部。

  “走”出办公室,才能走进群众心坎里。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在475天里走遍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摸清了当年的“三害”底数。现如今,交通便利了,通讯发达了,但年轻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反而减少了。有的年轻干部习惯在微信群里“潜水”,在会议室里“拍板”,对群众急难愁盼却知之甚少。某地乡镇年轻副镇长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反映多年的灌溉难题迟迟未解,并非资金技术问题,而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所致的时候,他主动协调各方,实现了一个月内疏通沟渠,让千亩旱地变成良田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全是办法。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少一些“键对键”的公式化回复,多一些“面对面”的贴心话交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民情实事,用自己的身影去带动群众致富,把工作抓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听”懂弦外音,方能察知百姓心中事。毛泽东同志在才溪乡调查时,不仅认真聆听干部汇报,更是蹲在灶台边听妇女唠家常,从“油盐柴米”中听出群众真需求、革命真问题。当下,有的年轻干部下基层像“井中葫芦”——看似沉下去了,实则浮在表面。有些驻村选调生起初刚到岗位的时候,总抱怨村民“说话绕弯子”,直到跟着当地老支书学会了“词语解读”后,便渐渐可以从“今年收成不错”中听出对粮价的担忧,从“娃上学挺方便”里品出对教学质量的隐忧。正所谓,群众语言如同深巷老酒,需我们静心分析、慢慢品味。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会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民生信号,在牢骚抱怨里发现工作短板,从而练就“听风辨雨”的耳朵,让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

  “问”需于民,更要问计于民。福建宁德赤溪村脱贫历程告诉我们,最智慧的方案往往藏在群众的实践中。一位住建局年轻干部在改造老旧小区时,没有简单照搬“标准图纸”,而是召集居民开“板凳会”,最终采纳了退休工匠提出的“分段施工”方案,既保进度又少扰民。有时候,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但获取他们的智慧更需要我们不耻下问、躬身求教。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会放下“学历架子”,甘当“小学生”,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把群众的好点子转化为治理的金钥匙。

  “看”清表象背后的本质,需要洞察与思考。黄文秀在驻村的日记里详细记录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一条一条面对问题开处分、下诊单,就像医生写病历般精准施策。相比之下,有的年轻干部调研仅仅满足于“打卡拍照”,对实际问题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有的年轻干部在检查社区防汛时,不只看准备的沙袋数量,更仔细查看了低洼院落的排水口,从而及时避免了当地社区的内涝隐患。作为年轻干部,要培养“见叶知秋”的敏锐直觉,深刻剖析问题产生根源,对症下药,学会从细微处发现真问题,杜绝“蜻蜓点水”的办事风格。

  “想”群众之所想,贵在将心比心。杨善洲只因“看着老百姓受苦,我睡不着”,便义无反顾的在退休后扎根大山、植树造林。而现实中,个别年轻干部却把民生工作当成“任务清单”,缺少情感温度。某街道办主任接到残障人士反映公交站台不便,立即体验轮椅出行,很快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当地无障碍出现的改造工资。要知道,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作为年轻干部,要常以“假如我是群众”的视角,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换位思考焐热民生工作,以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用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半条被子”的为民初心,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共产党人的为民本色由一代一代人坚定的代代相传。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更应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解决“微小事”中积累“大作为”。当你为留守老人修好漏雨的屋顶,为农民工追回拖欠的工资,为学龄儿童铺平上学的泥路,这些一个个温暖的碎片终将拼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民生画卷。

更多

热门关键词:小事 王毓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