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杰:基层干部力戒“三不”提高群众幸福度
作者:陶淑杰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必须力戒“三不”,破除思维与行动的积弊,真正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形式主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基层工作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在于服务群众,而非应付上级。基层干部当以“实”字为纲,秉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在一线调研中找准症结,以扎实行动替代表面文章,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不能停留在不断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的套话上。“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群众更关注政策如何落地、问题怎样解决,而非华丽的辞藻与空洞的承诺。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挂在嘴边,却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把“为民服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行动中敷衍塞责,只会让群众对政策产生疏离感。基层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才能让口号化作推动工作的动力,让政策温暖群众心窝。
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基层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服务方式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若以“一招鲜”应对“千般变”,用标准化流程替代个性化关怀,就会陷入“削足适履”的困境。从乡村振兴到基层治理,从老年群体到青年一代,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认知水平、生活习惯各有差异。基层干部需秉持“精准滴灌”的理念,摒弃“大水漫灌”的粗放思维,通过深入调研把握群众需求的细微差别,建立分类施策、动态调整的服务机制,让每一项政策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每一次服务都能直击痛点难点。
基层工作的本质,是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力戒形式主义、空话套话与粗放服务,既是对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要求,更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关键路径。唯有以真抓实干破除虚浮,以务实行动替代口号,以精准服务回应期待,方能筑牢基层治理根基,让群众在点滴变化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地铁拍视频被行拘,扰乱公共秩序就得付出代价
王海燕:把握好时令 及时行动稳步成长
李永波:党员干部要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陈镜伊:从“心”出发 为民服务
“企业拒录女性求职者被判赔”是一堂警示课
徐蕾:校企携手,共筑职业教育美好未来
杨汇瑜:解锁山东聊城环评审批高效服务的密码
霍力伟:郑板桥诗中的新时代干部廉洁担当密码
宁海华:基层干部的劳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