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作者:王帅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犹如一座灯塔,为乡村的发展指明方向,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乡村发展的壮丽画卷。
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精神的振兴。我国广袤乡村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刺绣、皮影戏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记忆和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让乡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党员干部要深入乡村,通过组织文化宣讲、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向乡村居民讲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让村民深刻认识到这些文化瑰宝的价值,铭记历史、增强归属感,从而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
乡村振兴为文化自信提供现实支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文化事业。党员干部要善于发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借鉴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文化事业,让村民们通过参与文化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乡文化的价值,使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让乡村振兴成为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坚实支撑,使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乡村发展的实践之中。
以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创新传承方式。“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在新时代,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应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乡村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展示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将中国的农耕文化、美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无数人对中国乡村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党员干部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组织专业人员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以创新之力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是一场漫长的征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书写人类命运与共的“中国答卷”。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宁海华:从“化学麻将”中学习基层工作法
陶淑杰:以“三不”筑牢八项规定精神学风
陶淑杰:拧紧责任之弦,躬耕实干之路
陈镜伊:让“AI政务”更有温度
袁文良:让“全国通办”更好地惠及民生
于晓倩: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王毓:当好乡村振兴“新农人”
于晓倩:以党建为笔,绘教育新篇
王海燕:在知识海洋中寻找生命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