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廖卫芳:“虚假招聘”是对职场诚信的一种亵渎

2021-03-25 06:53:20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亟须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建立起真正的职场诚信体系。比如:此前人社部已经研究起草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向网络招聘服务机构...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又到“金三银四”求职旺季,一些求职者却一不小心入了虚假招聘的“坑”。有的在入职后发现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待遇和招聘信息相比“货不对板”,被公司告知“其他岗位已满人”后被调岗;有的则遭遇虚假招聘诈骗,代理费、培训费、打点费、体检费、服装费等交钱名目繁多。如今,网络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求职主渠道,当应聘者遭遇欺骗后网络招聘平台责任几何引发关注。(3月25日《工人日报》)

  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许多企业的用工招聘信息开始由线下转入线上,加之,“网络招聘”既方便快捷,又节省成本,因而深受不少求职者的喜爱。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不法企业竟然利用“网络招聘”耍花招、设圈套,坑害广大求职者。有的玩起了“只试用不聘用”的伎俩,骗取了求职者几个月的廉价劳动力;有的根本就不打算招人,只是借网络招聘来做宣传,提升公司的知名度。更有甚者,有的假借招聘之名,骗取求职者的代理费、培训费、打点费、体检费、服装费、押金等,一旦得逞之后就迅速脱身,让求职者“破了财”。凡此种种,这些“虚假招聘”不仅是对求职者的一种“欺骗”,更是对职场诚信的一种“亵渎””。

  2019年,招聘网站英才网联推出“招聘季求职安全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多种求职陷阱中,“虚假职位信息”是求职者遇到的概率较高的一种,占比达65%。表现形式有:招聘信息描述职位与实际职位工作内容不符,或者是职位等级有较大差别等。除了“岗位不符”外,岗位承诺不兑现也成为众多求职者的“心头大患”。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求职骗局中承诺“五险一金”不兑现的情况较为常见。

  因此,笔者以为,对“虚假招聘”不法行为,亟须“合力打击”。首先,招聘网站要严把关。招聘网站应严把审核关、准入关,对进入平台进行“网络招聘”的企业,要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公司的可靠程度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绝不让“虚假”招聘企业混入平台,忽悠、欺骗求职者。其次,处罚要从严。相关执法部门要对“虚假招聘”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约谈的要约谈,该列入“黑名单”的要列入“黑名单”,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职场诚信原则。其三,设立举报奖励制度。相关监管部门应通过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求职者对“虚假招聘”行为进行积极大胆地检举揭发,让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其失去生存土壤。同时,求职者既要“擦亮眼睛”,防止被不法企业“诱惑性”的招聘条件所忽悠和欺骗,又要通过维权的途径,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亟须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建立起真正的职场诚信体系。比如:此前人社部已经研究起草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向网络招聘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用工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应当合法、真实。这就能更有效地规避一些不法企业利用“网络招聘”实施诈骗,让求职者不再深陷“虚假招聘”的骗局。

  笔者相信,只要通过严把关、严执法、举报奖励和建立职场诚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就一定能有效打击“虚假招聘”的不法行为,从而建立一个诚信的职场招聘环境。

更多

热门关键词:招聘 虚假 诚信 廖卫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