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争鸣 > 列表

廖卫芳:号召学生捐款救助患病师生 爱心教育有错吗

2021-03-07 09:22:21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但这么一项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社会意义的“捐款”活动,竟因为“少数人”的质疑而被“叫停”,实在是太可惜了。虽然支持“叫停”者认为,学生只是一名“纯消费者”,手中的压岁钱...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3月5日,河南省林州市教育体育局发布通报,叫停《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1年爱心压岁钱捐赠活动的通知》。通报称,“开展爱心压岁钱捐赠活动,未经严格审批,内容不妥,决定停止该活动。林州市教育体育局对开展的此项不适活动,公开向社会道歉。”(3月7日《信息时报》)

  据报道,此次“号召”学生捐款的是河南省林州市教育局和慈善总会。慈善总会在回应“号召”学生捐款一事时,也称是坚持自愿原则,可以不捐;量力而行,重在参与。同时,他们号召学生捐压岁钱的初衷是捐款用来救助重病的教师或学生,激发学生爱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希望一个学生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到一个社会。可见,“号召”学生捐款不但是“自愿”的、“量力”的,而且也是用于“救助”的。其出发点更是善意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爱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但这么一项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社会意义的“捐款”活动,竟因为“少数人”的质疑而被“叫停”,实在是太可惜了。虽然支持“叫停”者认为,学生只是一名“纯消费者”,手中的压岁钱是父母给的,或是父母用人情交换来的,但利用这一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心,况且这项“捐款”活动是为了救助患病师生,这样的“爱心教育”难道有错吗?

  笔者以为,“号召”学生捐款救助患病师生之举,不但“没错”,反而是一种“正能量”的弘扬和传播。试想,如果学校组织一次“献爱心”捐款活动,就有人动辄以学生是“纯消费者”来“打压”捐款活动,甚至“质疑”捐款的钱“用到哪儿了”,这无疑是对学校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的一种“偏见”,更是对“献爱心”捐款活动的一种“亵渎”。

  记得儿时读书时代,每每遇上自己的学校或邻校里,有老师或学生患重病了,学校就会组织师生开展一次捐款活动,虽然有的捐了几块钱,甚至是几毛钱,但学生们都会为自己捐献的“小钱”能帮助患病师生渡过难关而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可以说,这种“爱心”教育是最实在的,也是最见效的。

  当然,学校也好,慈善机构也罢,“号召”学生捐款一定要把握好“度”,那就是一定要坚持“自愿原则”“量力原则”,切不可给学生“定”捐款数额,更不可以捐钱多少来衡量学生的“爱心”。否则,这项“献爱心”捐款活动就会成为一项“攀比”活动,不但起不到激发学生爱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反而会消耗学生的“爱心”。笔者以为,这样的“捐款”活动才应该被“叫停”。

  眼下,由林州市教育局和慈善总会联合组织的“捐款”救助患病师生的活动虽然被“叫停”了,但笔者以为,学生的“爱心”教育不能被“叫停”,更不能仅仅因为“少数人”的质疑,就把“献爱心”捐款救助患病师生这么一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棍子打死”。这不仅有违“捐款”救助患病师生活动的初衷,更是对“捐款”救助患病师生活动的一种“亵渎”。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对学生“爱心教育”大好良机的一种“错失”。

  由此可见,“叫停”学生爱心捐款救助活动要“慎重”,切忌“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棍子打死”,而让学生的“爱心教育”也跟着被“一棍子打死”,这显然是一种教育“大忌”。

更多

热门关键词:林州 河南 爱心 廖卫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