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 列表

于涛:“逃逸式辞职”终难逃制裁

2023-01-06 16:11:54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逃逸式辞职”干部辞职不辞利,而对待这样的违纪干部,我们则应当让其逃岗位却难逃党纪国法。其一,深耕思想,树立信念。“逃逸式辞职”让侥幸心理、获利抽身等问题思想表露无遗...

  作者:于涛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今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通报的少数官员违纪案件涉及“逃逸式辞职(离职)”。办案人员分析指出,他们有的并非真想辞职,而是变“提前退休”为“提前筑巢”,以延续“权力余温”;有的采取“期权交易”,在位不收离职收,在岗不收转岗收;还有的是“带病离岗”,担心东窗事发,寄希望“一辞了之”。(1月4日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底“逃逸式辞职”入选年度反腐热词,可谓意料之中。其热度有增无减,关注度之高,说明了其危害之大、之深。

  首先,“辞职”之所以成为众多涉事干部损公肥私方式的“心头爱”,是因为其看似可以息事抽身,又法宽莫及的“优势”。因其隐蔽性,如此多尝到甜头的先例在前,便滋养了干部们“打擦边球”、“踩红线站”的危险思想,成为了麻痹底线意识、残害政治生命的致命毒药。其次,“逃逸性辞职”辞职不辞关系、脱岗不脱关照,以涉事干部为中心形成的利益网,将违法违纪的贻害发散性传导,让违法违纪“粘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其关系错综复杂,在危害范围广的同时,给“逃逸式辞职”饱私贪腐行为的查处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逃逸式辞职”干部辞职不辞利,而对待这样的违纪干部,我们则应当让其逃岗位却难逃党纪国法。其一,深耕思想,树立信念。“逃逸式辞职”让侥幸心理、获利抽身等问题思想表露无遗,干部用了心思,但是不在工作在谋利,不在履职在享福,筑牢其信念之基便十分关键。除正面教育熏陶之外,反面案例的警示震慑必不可少,正反结合,双管齐下,消除“辞职”是违纪违法安全地带的错误思想;其二,实事求是,把握本质。以干部实际行为为查处依据,摸清细节,全面研判,重视结果影响,对于确实构成贪腐饱私行为,成违纪违法之实的要严格查处,堵住“实际获利,形式合法”的可走之路;其三,强罚促廉,筑牢高墙。做好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调查依据的完善、补充、改进工作,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干部违法违纪成本,增强震慑力度;其四,动态延展,全面灵活。反腐败工作要从岗上拓展到岗下,从在职拓展到辞职,全流程、全方位做好干部的跟踪记录,关注贪腐高发重点领域和部门,保证打击“逃逸式辞职”工作全面展开,又有重点。

  深查彻底、知难而“进”向来都是我们党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工作风格。“逃逸式辞职”隐蔽性的特点趋向,恰恰反映出了我们党反腐工作力度之大、决心之强。与此同时,也说明了应对新型腐败,反腐败工作今后更加深刻、敏锐、全面的侧重点。

更多

热门关键词:制裁 辞职 于涛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