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自然浓郁的乡村风情图
一幅自然浓郁的乡村风情图
——读王政的《浅流漫迹》
作者:/郭军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王政本是理工出身,却天然地喜爱文字,渭南师专毕业即发表了十几篇文章,随后又凭着这十几篇文章找到了一份舞文弄墨的工作。这在九十年代年轻人里凭借自己的本事找一份工作中是不多见的。从事工作之余,王政写了大量的散文,编辑一册《浅流漫迹》,赢得广泛好评,并获得渭南市第二届杜鹏程文学提名奖。打开王政的散文集,仿佛穿过了一座时光隧道,我又重新回到了乡间,让我们来品味一下作家王政所塑造的散文世界。
散文是主情的艺术,与诗歌相近,讲究意象与意境。王政笔下的意象是以乡村风物为主,以表现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业物事等。从《心中的故乡》《老屋》《随意的乡村》《麦场》《柿树》《村子里的树》《荠菜》《村头的水槽》《乡村小路》《布谷声声》《秋日农家院》《打柴》《乡村的雾》到《冬日的阳光》《村路变迁》《放天灯》《送锅盔》《旋柿饼》《童年的电影》等等,这些篇章连缀交织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乡村风情图。不难看出,作家对于这些熟悉的家乡风情的喜爱与怀念。在《心中的故乡》中,作家写到:“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而我已不是我了。”写出了时光的变迁让作家心里产生的落寞感。结尾作家写到:“每次回家,面对村头熟悉的弯弯的坡路,那几十年没变的山色树影,我没有多少喜悦,更多的是愧疚,对故乡,对父母,对亲人。”这样的句子是打动人心的。游子思乡,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情结。尤其随着市场经济与工业化的深入到来,故乡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不论是迫于生计,还是身不由己,故乡,当我们离开了它的时候,才忽然感到了它的美好。
当然,散文是主情的艺术,不像照相机摄像,即便是照相机摄像,也有一个艺术的视角问题,即感情色彩。自然,散文艺术也不例外,普普通通的农家物什,在不同的人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情,就如贾平凹先生的《丑石》:这个人说它无用,那个人说它丑陋,然而到了天文学家眼里,它却是天上的一块陨石,发过光,发过热,照亮过黑夜。是的,遥远的乡村,可能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一幅丑陋、落后、贫穷、人们喜欢斤斤计较的地方,但是在散文作家王政眼里却是一幅美好生动,让人留恋、让人感动的地方。
比如《村头的水槽》里的“水槽”,无非是一条用石头做的凹槽,凹槽下方是水池,用于蓄水、防涝、洗衣、供人畜饮用等。作家开头即细腻逼真的描写了“石槽侧底却爬满了苔衣,春绿秋墨,尽显沧桑”的样子,这种写法勾画逼真、生动,洋溢着诗情,继而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那一个尚显原始、粗犷的山村画面。继而作家以“水槽”这个中心意象延展,写出了昔日其乐融融的民情民意,给人心间注入一股暖流,让人感到山民们纯朴、善良的品格和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结尾作者写到:“每次回家,打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看着哗哗的流水,心中荡漾着一份欢欣,又不禁泛起对村头那个水槽淡淡的怀恋。”作者怀恋的是什么?这里没有点出,但是引人思考。有人说,现代化的加剧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结尾以前后用水变化的对比,正是写出了个哲理。愈是落后的生产劳动,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谅、宽容,人在自然的威慑下显得异常的渺小,这反而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人们在彼此的团结互助中加深了感情联系,密切了群众友谊,这是其中可贵的地方,也是体现人性温暖的地方。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是的,追寻人性的美好,温暖彼此之间的心灵,是人类感情生活的本质需要。面对现代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各种困难克服了,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少了,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淡漠了,金钱渐渐成为人情的重要纽带。这是现代化社会的共同特征。但是,文学的本质是塑造灵魂,改变这种意识也是文学的责任,我们又必要从追寻中寻找人性的美好,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曹灿辉:如何破解农村子女“撂老”怪状?
李忠卿:对范银贵自杀的三个追问
烟草局局长“性爱日记”出卖了谁?
李兆清:大众旅游时代,莫让文明丢盔卸甲
李兆清:“冷漠号”车厢,是对消除冷漠的呼唤
曾德凤:吃狗制药和其它
教师向家长借钱会导致“隐形教育不公”
练红宁:别把旅游日弄成怨气日
曲征:以找工作为幌子的骗局为何能够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