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列表

廖卫芳:“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很有必要

2019-12-08 07:54:44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一直以来,家暴往往被定义为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显性的肢体暴力行为,而对于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隐性的精神暴力行为,则往往“被忽视”。可见...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昨天,一则“广东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定义”的消息引发关注。消息称,广东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其中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对家暴的范围更加明确。(12月8日《北京青年报》)
  一直以来,家暴往往被定义为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显性的肢体暴力行为,而对于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隐性的精神暴力行为,则往往“被忽视”。可见,在很多时候,“家暴”被狭义化了。
  其实,“家暴”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既包括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显性的肢体暴力行为,又包括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隐性的精神暴力行为,而且这种“看不见”的精神暴力要比“看得见”的肢体暴力影响更为深远,对被施暴者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更大。
  此次,广东省起草了《办法》,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增加了包括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属于精神暴力的家暴行为,这无疑是对传统“家暴”行为认知的一种矫正和纠偏。可以说,《办法》的出台十分及时,非常必要。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由于种种原因,相互间存有不少的矛盾和纠纷,有的采取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肢体暴力行为,有的则采取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精神暴力行为。虽然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肢体暴力行为才被认定为“家暴”,且相关部门也已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严惩暴力行为,保护被施暴者的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但对于一些“冷暴力”行为,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致使“精神暴力”行为被忽视,许多遭受“精神暴力”的受害者不得不经受精神上的打击、折磨和摧残,有的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有的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的甚至选择了自杀,以结束“精神暴力”的打击、折磨和摧残。可见,在很多时候,“精神暴力”要远比“肢体暴力”严重的多。
  因此,笔者以为,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很有必要。首先,可以让社会对“家暴”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家暴”行为只局限于“肢体暴力”,而给了“精神暴力”有了可乘之机。其次,可以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将精神暴力与肢体暴力一样同等看待,从而避免“精神暴力”行为“被忽视”。其三,有利于公安机关把握执法尺度,既可以对“肢体暴力”行为进行介入,又可以对“精神暴力”行为进行介入,帮助被施暴者摆脱“暴力”行为。尤其是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精神暴力”行为,公安机关可依法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从而切实保护被施暴者的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
  当然,被施暴者的维权意识和保护意识要跟上。家庭成员在遭遇“精神暴力”时,要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检举揭发,切莫避讳“精神暴力”非“肢体暴力”而“忍气吞声”“默不作声”,从而助长“精神暴力”行为的嚣张气焰。
  笔者相信,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之后,在有效打击“肢体暴力”行为的同时,一定能有效地打击“精神暴力”行为,从而让更多的人既远离“肢体暴力”,又远离“精神暴力”,真正远离“家暴”。

更多

热门关键词:家暴 精神病 廖卫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