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列表

袁文良:“腊月”闲话“腊八粥”

2016-12-25 21:05:52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习惯称“腊月”,其间的一些事也冠以“腊”字,如制腊肉、下腊雪、积腊肥等。...

  作者:袁文良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习惯称“腊月”,其间的一些事也冠以“腊”字,如制腊肉、下腊雪、积腊肥等。

  至于说“腊月”称谓的由来,与我国农业的兴起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便于年终十二月率众“始作蜡以祭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显然,蜡祭活动是为了庆祝丰收,并祈求上苍保佑来年更加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

  在当时,蜡祭活动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礼记·郊特牲》中说:“八蜡以祀四方。”郑玄在《注》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礼记·郊特牲》中还记载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仁之至,义之尽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事也。”这里的伊耆氏即神农氏。啬即穑,收割庄稼的意思;先啬,始教民以稼穑者;司啬,主管农业者;仁,不忘恩而报答之;义,有功劳必报答之;坊指堤坝,用来储水、障水;水庸即水沟,用来引水、放水。由此可见,率民众于年末举行祭祀农神、祈求上苍保佑来年再获丰收的蜡祭活动在古代是当朝天子的一件大事。由于“蜡”与“腊”同音,“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也就成了“蜡祭”的转称。《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而用来祭祀农神、举行腊祭活动的十二月也被民间称为“腊月”。

  在进行腊祭活动时,人们常以野外猎获的禽兽为供品,所以“腊祭”亦称“猎祭”。《风俗通》记道:“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替,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同时又载:“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到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制定历法,正式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改称为“腊月”。 隋朝杜台卿所撰《玉烛宝典》中则讲:“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由唐朝令狐德棻和长孙无忌监修的《隋书·礼仪志》卷二中记载:“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

  进入腊月,人们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节”了。这一节日最早则是以“腊祭之日”出现的。每年年终,天子都率众举行腊祭活动,“腊日”无疑在年终的最后一个月内。但具体在哪一天呢?历史上却不尽相同。周朝以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孟冬;汉朝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之月,因此腊日在十二月。《说文解字》中说:“冬至后三戌借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可是,冬至在我国的农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个戍日腊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有时也会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农历每年十二月进行腊祭的规定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腊祭的日子固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那究竟是哪一天比较合适呢?南北朝时,根据天子腊祭活动的内容“八腊”,将腊祭之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这样一来,“腊日”始终在年终的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且“腊八”与“八腊”相符,因而“腊八”便逐渐成为一个民间节日了。《荆楚岁时记》等有关古籍中都记载说:每逢十二月初八腊日这天,村人聚在一起并击细腰鼓、戴胡头、扮金刚力士跳驱瘟舞,谚语称“腊鼓鸣,春草生”。

  “腊八节”除祭祀诸神之外,我国民间还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人家,都要熬煮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杂粮等供僧侣煮粥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并围桌一起食用,以求来年丰收安康。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社会上有一种错误说法。说“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日。相传,释迦牟尼苦修多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打算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她乳糜,释迦牟尼食后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成道”。 后来,佛教界每逢这天便用各种香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这天还要给和尚烧戒疤,集体诵经,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煮粥供佛,但将腊八粥的起源和释迦牟尼成道连在一起是没有根据的。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始皇之时,在此之前,“腊月”并不一定就是十二月。而释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当时十二月并未称“腊月”,自然也不会把十二月初八日煮的粥叫作“腊八粥”了。不过,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成道节”与“腊祭日”时间重合,因而二者逐渐融合,寺院僧众这天所煮的粥也称作“腊八粥”。吴自牧的《梦梁录》就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在我国民间,还传说腊八粥源于朱元璋。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困,只好到财主家为其放牛以维持生命。尽管他起早摸黑,但仍经常挨打受骂,饥肠辘辘。有一次他牵牛过独木桥,老水牛跌到桥下摔折了腿,财主把他关在一间屋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他饿慌了,发现一个老鼠洞,一挖开发现一个老鼠粮仓,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红枣……什么都有。他就把这些东西煮了一锅粥吃,觉得比什么都香甜。后来,朱元璋打了天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一天晚上,朱元璋又想起当年这种粥来,传令御厨用各色五谷杂粮煮成粥进奉,大宴群臣,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便赐名“腊八粥”。

  中国各地的腊八粥品种繁多,其中以北方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有些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人家,则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现在民间煮食“腊八粥”,有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反对好逸恶劳之意义,还有盼望五谷丰登之意。

更多

热门关键词:腊八粥 民俗 腊月 袁文良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