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怡:青烟不扰青山色 心香一缕寄春风
——让清明祭祀绽放文明新韵
作者;刘苏怡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清明时节,雨润松柏垂露,风拂纸鸢凌云。当漫山遍野的思念如春草萌动,祭祀作为文明传承的密码,正悄然叩响现代人的心灵。焚香燃纸的青烟里,不应只有传统的温度,更需注入文明的亮度。以心祭代替火祭,用诗意的追思替代喧嚣的烟尘,方能让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清朗的光辉。
纸灰纷扬遮望眼,不如心香透九重。《礼记》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的本质是情感的联结与精神的传承。当纸钱化作漫天灰烬遮蔽蓝天,当爆竹声惊扰先人安眠,这些看似热闹的仪式,实则是用喧嚣掩盖了思念的本真。真正的文明祭祀,当如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将哀思化作笔尖流淌的诗行;当如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含蓄,让思念在静谧中沉淀升华。一束白菊寄哀思,三杯清酒诉衷肠,文明祭祀让情感回归纯粹,让精神穿越时空。
烟火灼灼焚旧俗,春风化雨育新仪。祭祀文化如黄河之水,在传承中奔腾不息。从殷商甲骨刻下的祭祀符文,到汉代画像砖上的祭祖场景,文明的火种始终在仪式中闪耀。而今,当电子蜡烛代替明火摇曳,当云端祭扫连通千里相思,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基因的当代演绎。正如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焕发新彩,文明祭祀正借科技之光重塑仪式,植树寄情让思念与生命共同成长,网络纪念馆让家风故事永续流传,新俗与旧礼在春风中握手言和。
焚香岂止祭先祖,更向山河寄远怀。文明祭祀的终极指向,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当我们在墓碑前放下塑料花束,何曾想过这些“永恒之花”正在污染土地?当我们点燃一柱线香,是否记得先人用“天人合一”的智慧守护家园?真正的文明祭祀,当如王阳明格竹明理,在祭奠中参悟生命的意义;当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将追思拓展为对生态的守护。植树祭扫让青山含笑,鲜花祭祀还大地芬芳,这何尝不是对“万物一体”文明观的现代诠释?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殷商时期的铜鼎祭祀到唐宋时期的纸钱纷飞,从明清时期的宗族祠堂到今天的数字祭祀,文明演进的长卷始终铺展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追思。当我们将“清明”二字拆解,左边是“青”山如黛的永恒,右边是“日”月同光的智慧。愿每个追思者都能以文明为舟,让祭祀的涟漪化作滋润文明的春雨,让这方水土既留得住绿水青山,也容得下绵绵追思。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陶淑杰:践行八项规定,筑牢党员作风基石
王佳祺:以身作则,践行中央八项规定
王帅:深耕希望田野 绘就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李永波:青年干部要扎根基层沃土不负青春韶华
王会亮:鼓励群众说真话讲实情
于晓倩:以奋斗之姿,担青年之责
陶淑杰:党员干部要点亮八项规定的金色名片
王毓:人才培养需“多方合力”
武艳君:校际牵手破壁垒 共谱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