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身边人
作者:李民增
一老乡来访,说了一件趣事。
在咱老家赶集时,看见一个卖藕的,见人家都买,我也想买一点,就过去看。藕是真不孬,白莲藕,一看就是才刨的,只是泥多点。
卖藕的是一个黑胖的中年汉子,冷着个脸,看着买藕的人,说话没一点好气,不给他钱似的。我挑了一块,往下擦泥时,让他看见了,瞪着眼大声对我说:“不能刮泥!”
我说:“我是想看泥下边藕是坏的不。”
“那也不行!”他说,“不要拉倒!”

我是真有点生气,但看着藕好,价钱也不算贵,就忍住气继续拣。拣好一称,卖偶的汉子大声喊出钱数:“14块9!”也是没好气,下命令似的。
我递给他一张20元面额的钱,他该找给我5块1,给我15块了,还想再给1毛。多给我10块。我说“不要了”,卖藕的才有个笑模样,客气地说:“那我就沾光了。”
“没什么!”我说,接过钱就走了。
我说:“他是怎么算的呢?”
“谁知道啊?一时糊涂呗。”老乡笑着说。
“那你也该给他,庄稼人挣点钱也不容易。”我说。
老乡说,“当时我想把那张10块给他,一想他那态度,不叫刮泥不说,还瞪着眼熊人,就没给他。”说完又笑。
这事怎么说呢?论说老张不退钱不对,我却觉得那卖藕人要真像老乡说的那样,似乎老乡也没什么不好。中年汉子可恶,吃点亏,是应得的报应。如果那卖藕的中年汉子,态度和善一些,结果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想到在阅读中看到过的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都热情地问一声“早安”。
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淡。因为,当地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并没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晨见面,仍然对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年轻人也向传教士道了一声“早安”。
好几年后的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指挥官,手里挥动着棒子,喊“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喊到时,他浑身颤抖,无望地抬起头来,看到指挥官,习惯地脱口说道:“早安,米勒先生。”

原来那指挥官就是当年的年轻农民米勒,他看到传教士,表情虽没过多变化,仍禁不住还了一句“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听到。结果,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犹太传教士当初付出的一个简单问候,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他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金色的阳光。
善待身边人,不低估一句话、一个微笑的作用,它很可能使一个不相识的人走近你,甚至爱上你,成为开启你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你走上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盏明灯。
作者:李民增,男,山东省聊城市人。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获奖,被选入多种版本。出版有诗集《春雨潇潇》,诗文集《柳园漫话》。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叶传龙:人有多大胆 球有多高产?
练红宁:女排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李忠卿:“不知是癌”的回应很牵强很无情
曹灿辉:“体检标准”不能阻挡残疾人成公务员
曲征:女排精神,光耀中国
刘晔轩:将“yan”入菜,小聪明隐藏大腐败
程振伟:里约奥运的背面是“网红大赛”
马煜伟:女排精神,爆发了的中国力量!
程振伟:开除患癌青椒是对“大学之道”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