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丁家发 > 列表

丁家发:杜绝公款旅游,让培训考察回归本义

2023-11-24 10:00:37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借培训考察之名公款旅游,有一定隐蔽性,是公款旅游中难以治理的“顽疾”。在近期发布的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多人因公款旅游被严肃问责和处理,将起到警示教育和震慑作用。培训考...

  作者:丁家发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一场培训,绕道去了2处景点;培训4天,前后花了11天……个别干部借培训等公务出差打掩护、“绕道游”。在近期发布的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多人曾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活动安排。出门旅游,决不能踩着纪律规矩的红线出发。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要求,要紧盯改头换面问题,针对借培训考察之名公款旅游等行为,加大查处问责力度。(11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借培训考察之名公款旅游,有一定隐蔽性,是公款旅游中难以治理的“顽疾”。在近期发布的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多人因公款旅游被严肃问责和处理,将起到警示教育和震慑作用。培训考察岂能成公款旅游的“遮羞布”,踩踏纪律规矩的红线公款旅游,就应当加大查处问责力度,让违规违纪人员付出惨痛的代价。

  毋容置疑,机关单位到外地或国外开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可以开阔视野,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或技术,对今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有裨益,这样的学习考察活动应当大力提倡。然而,有一些学习考察活动却变了味,专门到旅游景点和风景名胜区培训考察,实质上将公款旅游披上了“培训考察”的马甲,把培训考察当成公款旅游的“遮羞布”。如此“培训考察”,对工作没有任何好处,完全是揩公款之油,进行个人免费旅游,当然应该予以坚决禁止。

  随着纠治“四风”工作持续深入,明目张胆的公款旅游得到有效遏制,但巧立名目“借壳游”、更改行程“绕道游”、增加人数“搭车游”等隐形变异公款旅游问题仍有“市场”,且手段翻新、日益隐蔽。比如,有的借公务外出之机改变行程或延长时间借机旅游,或借参加下属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考察活动之机旅游;有的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招商参展等为名变相公款旅游。踩踏纪律规矩红线公款旅游,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公私界限模糊,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对党中央三令五申的铁规矩、硬杠杠视而不见。这样做不仅挥霍浪费了公共财产,更抹黑了党和政府及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其中,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旅游活动安排,本质是特权思想滋生特权行为,甚至隐藏权钱交易。如果说公款旅游是“蹭公家之便”,那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活动安排,则是“揩私人之油”。表面上看,没花公家一分钱、全由管理和服务对象买单,可深思细想,他们之所以愿意提供“免费的午餐”,无非就是看中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应该说,接受他人安排的旅游活动,本质上也是变相接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将本应该由自己支付的费用转嫁到管理和服务对象身上,这种转嫁只是收受财物方式不同,改变不了收受钱财的实质。

  笔者认为,遏制变相公款旅游等现象,除予以严厉问责和惩罚外,还应当从源头上严加管控,各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培训考察备案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外出培训考察等活动,并对学习考察的地点、人员、内容、费用及日程安排进行把关;对经过审核批准的培训考察活动,实行全程跟踪和监督。这样,借培训考察之名公款旅游,以及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旅游活动安排,将无任何可乘之机。这样,既保护了党员干部,预防腐败发生,也让培训考察真正回归本义。

更多

热门关键词:旅游 丁家发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