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争鸣 > 列表

萧仲文:名人捐不捐款,需要道德绑架吗?

2020-02-12 03:39:51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殊不知,以道德之名逼社会名流捐款捐物,表面看是义正辞严的声讨,实则是毫无底线的“仇富”行为。我们是法治国家,捐款捐物必须出自行为人的主观意愿,捐与不捐或者捐多少,伦理...
  作者:萧仲文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新冠疫情防控当前,社会名流纷纷捐款捐物,再次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传统。从非典疫情防控到汶川地震救援,再到新冠疫情防控,每临大灾大难,绝大多数社会名流慷慨解囊,给身处灾难的人们以希望,给社会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体现了中华民族枝干相持、荣辱与共的相互扶持精神。但是,总有一种声音,一会儿说李嘉诚分文不给,一会儿说潘石屹一毛不拔,一会儿说谁谁捐少了,总是把矛头对准富人名企,以道德之名发泄不满,这种逼捐给人极大不适感。
  殊不知,以道德之名逼社会名流捐款捐物,表面看是义正辞严的声讨,实则是毫无底线的“仇富”行为。我们是法治国家,捐款捐物必须出自行为人的主观意愿,捐与不捐或者捐多少,伦理道德没有约定,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我们不能以“劫富济贫”的思想裹挟舆论,逼迫别人就范。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社会名人,都不该被逼迫捐款。理性讲,社会名流捐不捐款以及捐多少,都得看人家乐不乐意,那种将是否捐款、捐款多少与富商名人品德挂钩的声讨,比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更可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中国的千古名言,更是做人处事的遵循。须知,我国慈善事业走到今天这般兴旺发达,不是靠逼捐完成的。回望过去,从山区助学扶弱、脱贫攻坚扶贫助残,再到地震救灾、抗疫救灾,社会名流们从未停止慈善的步伐,所谓“为富不仁”不过是极少数现象,这种以偏概全的认识,带歪了慈善初衷。
  必须看到,慈善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以致有部分社会名流做慈善很低调,不喜欢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默默付出不为公众熟知。有些人以“社会成全了某某人成功,某某人理应回馈社会”的思维怒喷富人,实际上是“仇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成全公平正义并无益处。如果我们凭主观臆测给人扣上无良商人、缺德企业家等标签,换来的只会是人心隔阂和阶层疏离,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捐款捐物?
  弘扬慈善公益,眼光不能老盯着富人名企,更需要多些从普通人做起的务实行动。尤其需要人们放下偏见,少些聚焦富豪的道德绑架、仇视名企的舆论裹挟,少用网络暴力制造声势,让慈善行为变味变质。不管“潘石屹们”在抗疫救灾中有没有捐款,那都是人家的自由,我们没有横加指责的资格。须知,以道德之名谴责怒喷他人,换来的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果。

更多

热门关键词:疫情 捐款 名人 萧仲文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