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 列表

于涛:坚决扯掉新型腐败的“遮羞布”

2022-12-07 17:08:10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在党的坚定意志、坚实信念、坚决执行下,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全面巩固。然,事异当备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并列提出,...

  作者:于涛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强调“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12月5日 法治日报)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在党的坚定意志、坚实信念、坚决执行下,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全面巩固。然,事异当备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并列提出,这既是“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生动诠释,点明了腐败新问题“隐蔽”的特点,也同样指明了反腐败斗争接下来的工作侧重点。

  学者分析,新型腐败大多属于“腐败增量”,其本质仍然是毒害干部人格、政治队伍,侵蚀人民利益的权钱交易,其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的贪婪气焰也丝毫未减。因此,对待新型腐败,拳落得不仅要“重”,还要更“准”,力道也要更深。

  新型腐败“新”在隐蔽,危害也在隐蔽。“快递送礼”等新形式“探索”可谓“有模有样”,“干预投资”、“亲戚木偶”、“分散账户”等一系列“进阶操作”也是“足见心思”。披上合法外衣,偷换概念、移花接木,行不法之实的如是做法,不仅在根本性质上与传统腐败无异,危害更甚的是,因其难以发现和合法名头而导致的查处乏力、遗害长久,传递出来的是“红线可压”、“擦边球可打”的危险信号,打开的是心理防线松懈、腐败思想泛滥的“潘多拉魔盒”,蚕食的是反腐败工作长久以来党和人民共同努力取得的重要成果。

  新型腐败的毒害越深,扯掉其“遮羞布”就越要坚决,越不能手软。

  新型腐败的难点在“隐”,因此整治也要对“隐”下药,并贯穿在新型腐败发生全过程。一是见漏要堵。加强干部及其密切关系人在企业投资、房产交易等敏感业务领域的审核力度,并建立健全审核责任制度作为保障;与此同时,要加强权力使用事项监管,严防市场化交易名目下的权钱交易,防止亲戚、朋友、退休等成为新型腐败的“保护伞”。二是逢异要查。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科技手段,在信息安全工作过硬的条件下,对于干部和与其存在利益联系的其他人员的市场化交易行为要做好数据备份,对于频次高、目的强、数额大的可疑交易数据要做好归纳整理,总结规律,发现新型腐败“起火点”;同时,市场主体要与纪检监察部门做好数据共享,实现及时精准打击,防止新型腐败的接续发生。三是上下贯通。对于隐蔽的新型腐败,用好“暗访”等特殊形式,动员广大群众、企业内部人员等社会力量,扩大新型腐败整治惩处工作面,相当于在遮羞布下布排更多的“眼睛”。纪检监察部门也要重视向上举报信息,及时受理调查,并做好相关举报人的联系工作和保护工作,多方位拉紧新型腐败“防护网”。

  新型腐败的出现,其实反映出了部分干部在自我廉政教育的道路上“歇了脚”、“松了劲”,扯掉新型腐败的“遮羞布”,其实也是扯掉干部侥幸心理和贪婪念头的“遮羞布”。广大干部还应当夯实信念之基,真正了解涉腐之害、反腐之义,做好自身政治生命和政治灵魂的第一责任人。

更多

热门关键词:腐败 遮羞布 于涛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