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扎根方能破局 厚积而后薄发
作者:江雪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河北省四级联考笔试结束,据统计,本次招录县级及以下应届毕业生岗位1602个2313人。应届毕业生初出茅庐,常因心态落差、缺乏经验、环境差异等陷入基层“水土不服”的困境。对此,即将步入基层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应着重从调整心态、提升能力、融入环境三方面下功夫,实现扎根基层,厚积薄发。
调整心态,从“初出茅庐”到“扎根基层”。刚进入基层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大多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不乏对未来工作的激情和斗志,但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差距,当面对心理期待与工作实际、付出与收获的“落差”时,倘若被“镀金”“漂浮”的功利思想所俘获,屈服于“清茶报纸”的躺平心态,只会在浮躁浮夸中迷失方向,丢失初心。年轻干部只有以“从零做起”的信念适应环境,少攀比、多坚守,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用行动诠释“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扎根基层。
提升能力,从“知识型”到“实践型”。年轻干部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基层实践不是知识的“简化版应用”,而是“创造性重构”。从95后村支书张桂芳以“彩虹墙”推动乡村旅游,到“新农人”李阳利用智能灌溉系统提升农业效率,再到阳洼窑村支书魏正家通过调整蔬菜产销结构解决村民收入难问题,他们无一不是将知识转化为“带泥土味的解决方案”的典范。年轻干部只有破除知识茧房的思维牢笼,将群众口中的“土话”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命题,进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真正实现扎根基层。
融入环境,从“外来人”到“自家人”。年轻干部具有浓厚的“书生味”“学生气”,与群众不在同一“频道”,更何谈成为“自家人”。年轻干部只有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村民拉家常,摸清村情民意,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只有摒弃“官话”“洋话”,用方言拉近距离,用真诚化解隔阂,才能成为群众“贴心人”;只有聚焦民生小事,如修路、饮水等,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才能成为群众的“暖心人”。年轻干部唯有实现从“知心人”到“贴心人”再到“暖心人”的转变,才能最终成为群众的“自家人”,真正实现扎根基层。
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沃土,也是国家治理的根基。年轻干部唯有调整心态、提升能力、融入环境,方能破解水土不服,实现如鱼得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山乡巨变”。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武艳君:校际牵手破壁垒 共谱教育新篇章
徐蕾:停暖之后,温暖如何“续航”
李蓬国:“加班文化”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王海燕:年轻党员正当时
陶淑杰:熔铸“三心”,锻造党员干部的时代风
王毓:以青春之我铸就时代华章
廖卫芳:防范“装孙子式”骗局需多方发力
廖卫芳:“校园欺凌”与中考挂钩是一记妙招
龙晨悦:人才培养亟需“趁热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