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列表

郭喜林:中国农具和中国民歌是国之瑰宝

2023-01-24 20:25:29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传统农具耧、犁、杈、耙、木钎、扫把、锄头和镰刀等等,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将会迅速变成我们记忆里的乡愁。...

  作者:郭喜林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中国农具忧思录

  传统农具耧、犁、杈、耙、木钎、扫把、锄头和镰刀等等,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将会迅速变成我们记忆里的乡愁。

  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农民都是在用中国特有的农具作为巨笔,尽情书写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尽情书写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沧桑。

  农民把自己的勤劳汗水当成永不褪色的墨水,饱醮着生命的笔墨书写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书写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文化底蕴。

  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的锄地姿势将成为永恒历史存照;那些弯下腰子挥镰割麦和割稻的颗粒归仓忙碌身影,以及从龙嘴里夺食的劳动场面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珍贵照片需要赶紧送到博物馆妥善收藏。

  现在年轻人种地,不用挥汗如雨锄地,用无人机喷洒除草剂省时省力。年轻人种地,不用农家肥,只需要化肥就能高产。机械化播种机,大大小小的收割机在地里转上几个来回,就能轻松搞定。只要有钱,就能让人不出力流汗。

  可怜的中国农具,保存完好无损的可能屈指可数。但是,它们的历史功绩是不能否定的。咱们做人要有良心,各级地方博物馆应该积极主动到农村收集闲置不用的农具,让中国农具享有自己的历史尊严。而且,更应该建立一个中国农具历史博物馆。

  如果没有传统中国农具的历史贡献,我们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来得这么快。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只有念念不忘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才能让农耕里的乡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我们才能对得起世世代代的祖宗,我们才能把中国农具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继承发扬光大。

  中国民歌是幸运的宠儿

  曾经被人们遗忘的中国民歌,现在又火了起来。这不仅是中国民歌的福音,更是百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不管当代时尚的流行歌曲如何让年轻人神魂颠倒,它都无法代替中国民歌的历史地位。中国民歌是陪伴悠久历史脚步成长起来的最美精神食粮,在中国民歌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中国民歌里能找到不同地域的百姓乡愁和满怀豪情。

  经过几千年岁月沧桑的不断淘洗,中国民歌已经向世人展示出了光滑圆润的历史光泽。在中国民歌里,既能找到一坛老酒的味道,又能找到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名人踏过的足迹;在中国民歌里,既能找到豪情奔放的精神愉悦,又能找到如泣如诉的历史诉说。

  中国民歌,有根脉传承的历史渊源。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它可以在泥土里发芽生根和开花结果;中国民歌,是接地气的民族精神之魂,它永远是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脚步不断前进的;中国民歌,有不断传承的历史根须在延伸和进化;中国民歌,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色。所以,随之而诞生的民族乐器更加成就了中国民歌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

  而且,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民歌,是中国民歌百花齐放的重要特色。因此,中国民歌既有高原的辽阔和粗犷豪放,又有江南的婉约和柔美多情。既有中原大地的辽阔壮美,又有江河大海的浩瀚与黄土高原的跌宕起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歌曲,在能歌善舞中让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毫不掩饰爱情的纯真。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让中国民歌如鱼得水,在与时俱进中显示出了不朽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因为,中国民歌在传承中加固了根脉的延续功能,所以中国民歌具有很强的自我免疫力,没有被外来的流行歌曲所取代。从中国民歌的历史传承中,我们看到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只有坚定信仰,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在与时俱进中砥砺前行,不怕风吹浪打。

更多

热门关键词:农具 民歌 郭喜林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