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列表

邻里噪音问题难解,别让维权成为“蜀道难”

2021-11-27 16:17:12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傅岳建立微信公众号“反噪音联盟”,引发近万人关注,千人入群。可见,邻里噪音扰民不是个案,有着普遍性。同时,也反映出以个人力量应对噪音问题,有时存在无力感。...

  作者:许卫兵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11月24日,新京报报道了一则题为“困在邻里噪音里的人”新闻,在新闻里,城市居民因邻里噪音影响自己生活安宁,与邻里斗智斗勇,十分痛苦且无奈。有人因此建立了微信公众号,2019年,来自苏州的傅岳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反噪音联盟”,如今已有一万五千人关注。加入反噪音联盟后,从孤军奋战到抱团取暖。一年后,傅岳将联盟的名称改成了“安静之家”。(新京报,11月24日)

  傅岳建立微信公众号“反噪音联盟”,引发近万人关注,千人入群。可见,邻里噪音扰民不是个案,有着普遍性。同时,也反映出以个人力量应对噪音问题,有时存在无力感。

  噪音下生活,人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不利身心健康。不妥善解决邻里噪音纠纷,轻则,邻居变成冤家,相见眼红、心生怨恨;重则,一方丧失理智,拔刀相向,伤人性命,新闻里常有此类事件报道。

  按理说,扰民者有错在先,应该向被扰者道歉,寻求谅解。可是现实生活中,两者的位置颠倒,有的被扰者往往小心翼翼地向扰民者打招呼,希望对方体谅,和睦相处;有的扰民者反而理直气壮,不理不睬,我行我素。为何如此?因为扰民者占据“地利”优势,随时让对方“不爽”;而被扰者无计可施,只能示弱求和。

  被扰者无计可施,是因为依法维权路途艰难。噪音扰民属于违法行为,《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明令禁止,也有具体罚则。可是,执法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法律作用被打折。

  首先是举证难。虽然被扰者对噪音录音取证。但是,难以取证噪音来源,无法证明是扰民者所为。有时录音设备低劣,播放时音量较小,与噪音存在差异。如果打官司,被扰者也难以取得扰民者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情况。

  其次是追责难。对待扰民者,警方往往予以警告,而不实施罚款,扰民者利益毫发未损。诉讼中,由于噪音对被扰者的身体伤害不明显,证据不足情况下,法官难以支持扰民者对被扰者经济赔偿。

  解决邻里噪音问题,需要规范取证、积极维权。被扰者要请教法律专业人士,规范取证,对无法直接取证的事实,采取旁证或者证人证言等书证形式,证明扰民者的过错。邻里噪音已侵犯自身权益,被扰者要“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依法维权,理直气壮去报警或者诉讼。

  解决噪音扰民问题,需要强有力执行法律。徙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强有力执行法律,才能确立法律威严。相关部门应该依据法律规定,对扰民者实施重罚。比如,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扰民者,处以罚款,让其利益受损。法院在证据确凿情形下,要求扰民者给予经济赔偿。这样,扰民者亏钱,才会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更多

热门关键词:噪音 维权 许卫兵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