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娱乐 > 列表

游德福:培育谣言抗体,拒做跟屁虫

2023-07-17 15:32:45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网络谣言屡禁不止,既与造谣生事者为了流量铤而走险有关,也和部分网民辨别力差有关,或对谣言信以为真,或宁可信其有,随手转发,有意无意间成了成为谣言的“中转站”和“扩音器...

  作者:游德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期,公安机关将开展多项活动,包括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六进”活动;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发放展示各类内容鲜活的普法宣传手册、主题海报、音视频作品,把识谣、辨谣、防谣知识送到群众手中;通过各类新闻媒体持续宣传科普网络谣言的种类、危害及鉴别方法,进一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文明上网知识等。(澎湃新闻7月17日)

  网络谣言屡禁不止,既与造谣生事者为了流量铤而走险有关,也和部分网民辨别力差有关,或对谣言信以为真,或宁可信其有,随手转发,有意无意间成了成为谣言的“中转站”和“扩音器”,扩大了谣言传播空间。我们撇开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暂且缓论,令人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谣言得以很快发酵?其中与极大部分不知情的“懵懂推手”跟谣、信谣、传谣、扩谣有着不可“脱壳”的干系。用一句农村俗语来概之,便是坏就坏在那些“跟屁虫”身上。

  “跟屁虫”,是农村人对那些盲目听信无端言论且人云亦云甚至夸大发酵的人的统称。在网络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跟屁虫”,比如他们经常表示对一些事物的厌恶之情,但问到理由,他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深究下去则会发现,其实这些人对自己所讨厌的事物一无所知,所吐槽的内容也只有道听途说的那几句。谣言危害性自不待言,轻信谣言、转发谣言,不仅个人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跟屁虫”,不但在“跟进”谣言,有时候还会起到“扩音器”、“放大器”的效应。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跟屁虫”们缺乏免疫力,欠缺辨别谣言的能力和定力,在海量信息中,迷失了判断能力。如果在谣言袭来之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问问旁人:“这是真的吗?”最起码,不要图新鲜,等待观望“冷处理”一下会更好。假如,网民们都对那些亮眼睛的奇葩事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也就不会掀起“波浪”来了。

  培育“谣言抗体”,拒做“跟屁虫”。我们应该在识别“跟屁虫”危害并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制止的同时,在法律层面也要出台针对网络“跟屁虫”的必要的相应的惩戒措施。同时,也要帮助公众练就火眼金睛,为网友培育“谣言抗体”,无疑是切断谣言传播链的重要一环。不信谣才能不传谣。提升谣言免疫力,离不开网民主动学习。手握宣传锦囊,眼观科普妙招,心怀辨别技能,定能揭开谣言面纱。

更多

热门关键词:跟屁虫 谣言 游德福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