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娱乐 > 列表

程振伟: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范雨素”

2017-04-29 21:29:09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有人把范雨素称为“又一个余秀华”。同为文学爱好者,两者只怕谁也不愿拿自己与对方对比。如果说有相似之处,那也是在中国农民工特别是社...

  作者:程振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女性农民工,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成为网红之后,自称有“社交恐惧症”的范雨素很不适应,据称躲了起来。而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寻找范雨素”“讨论范雨素”引起广泛围观。

  有人把范雨素称为“又一个余秀华”。同为文学爱好者,两者只怕谁也不愿拿自己与对方对比。如果说有相似之处,那也是在中国农民工特别是社会底层长期话语权缺失的当下,二者“出乎意料”地引起社会关注,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因为长期被忽视,因此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故事性,足以让主流话语兴奋。

  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结构深度洗牌,城镇化让农民日益边缘化,中国农民在主流话语中的“形象”日益模糊。这是一个被长期漠视的群体,所以每当“现象级的余秀华、范雨素”出现,社会不知如何面对。所以近来关于范雨素的报道,除了关于她的行踪、家庭生活,还有人拿“余秀华范雨素互相眼中的对方”挑事,更有人说范雨素的走红有幕后推手,这些讨论都没多少意义。更应关注的是,范雨素所代表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有没有受到尊重。

  我不赞成自媒体上“范雨素写得很一般,只是城里人太缺农家乐”的说法。那篇让她走红的《我是范雨素》,是不是文学作品并不重要。物质生活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关注纯粹的精神生活?还有多少人对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状态,有较为自觉的认识?毕竟被生活所累的人,精神上麻木变异比比皆是。在物质生活上,范雨素或是匮乏的,但说出“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的人,在精神生活上不见得比你我贫瘠。

  虽然身上有“农民工”“社会底层”的影子,但范雨素提供了当下一个普适意义上“社会人”的存在可能性。身边有不公平现象,受到各种力量挤压,随时与高于自身层面的人接触,但通过阅读、思考,保持精神的独立,在较为清醒的认识中保持一份“精神的自尊”。我们都知道,当弱势群体有了“底层心态”,动辄产生抱怨愤怒情绪,这是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心理渊源。而范雨素自有另一种情绪消解,她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作为一名在北京打拼的女性农民工,她无亲无靠,但通过培养女儿的阅读兴趣,她让女儿跻身“年薪九万”的白领阶层,她的挣扎或者说努力,也不是全无用处。

  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抒发的是已经解决生存问题的社会中产的小资情调。范雨素则是面临苟且乃至真正生存问题下,仍然能守住精神世界的一片清明。你我或没有范雨素的生存焦虑,但肯定有范雨素的精神困惑。换句话说你我都是 “范雨素”,她提供了面对苟且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目前媒体不知如何解读范雨素,多是带着俯视眼光的私生活猎奇,还希望媒体像范雨素平视生活一样,别用异样眼光看待这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别止于消费这个所谓“农民工文学代言人”,真正要做的是——给予“范雨素们”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尊严。

更多

热门关键词:别用 异样 眼光 程振伟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