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宋鹏伟:大数据岂能成“杀熟”利器?

2018-03-01 00:43:17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科技是把双刃剑,如果掌握技术的人丧失道德底线,又不会因此而受到惩罚,其结果只会跑偏,毕竟损人利己的诱惑比双赢要大得多。正如这位网友的经历,当商家利用大数据发现,他已经...

  作者:宋鹏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很普遍,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科技日报》2月28日)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而是商家为你量身定制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精准推送变得容易起来,但消费习惯等“准隐私信息”也可能被无良商家利用,成为“坑你没商量”的利器。

  所谓大数据技术,是相对于单一信息的“小数据”而言,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用户的上网轨迹和日常消费习惯变成了可感知的立体画像,从而为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提供了帮助。这一点,在很多资讯类APP上已十分普遍,正所谓“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在迅速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商家的营销成本,提升消费体验,从而实现双赢。

  科技是把双刃剑,如果掌握技术的人丧失道德底线,又不会因此而受到惩罚,其结果只会跑偏,毕竟损人利己的诱惑比双赢要大得多。正如这位网友的经历,当商家利用大数据发现,他已经建立起了“选择自己”的消费习惯,而对价格又不那么敏感,便在黑暗中露出了獠牙,开始加价销售。至于加价的幅度和持续性,很可能也取决于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加价过高影响选择,那么下次就少加点;加价后好久都不来,那么下次就不加价。总之一个原则,就是要榨取消费者尽可能多的油水。

  在过去,这样的价格歧视很少出现,因为老客户是需要重点维系关系的对象,消费越多就优惠越多。如今却大不相同,因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平台类APP就那么几家,一旦消费者建立起信任,便很少再去相互比较,所以客观上也助长了某些商家店大欺客。

  出于以最小代价稳固存量、扩大增量的逻辑考量,商家对新老客户区别对待很正常,但千万不能越界。譬如,可以用更多的“甜头”吸引新用户,但不能侵害老用户基本的权益;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截取,但不能随意加工,甚至牺牲信息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这些小动作要放在明面上,让消费者自己选择,而不是“用你的数据欺负你”。因此,利用大数据“杀熟”比某些运营商“老用户和狗不得办理”的潜规则还要卑劣,至少后者是正大光明地区别对待,忍不了还可以走。

  对于这一近乎行业潜规则的做法,监管部门不应失声,既要规范商家肆意收集使用消费习惯等“准隐私”信息的行为,也要对滥用信息者给予严厉打击。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有知悉真实情况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显然利用大数据“杀熟”已经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涉嫌违法了。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前提是科技不会被滥用。当作恶已成潜规则时,单个消费者也许不会为了几十元站出来,但监管部门责无旁贷,是时候让这些尝到甜头的无良商家吃点苦头了。

更多

热门关键词:利器 大数据 杀熟 宋鹏伟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