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列表

何勇:“急救不急”需分类破解

2016-03-04 16:49:12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急救车,承担的是急救服务,是名符其实的救命车,属于城市宝贵的稀缺资源。非急救业务使用急救车,让原本就稀缺的急救资源遭到无效挤占,好钢...

  作者:何勇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南京市急救中心公布一组数字,去年全年南京共接听求救电话近53万次,急救车出车12万次。其中,拉肚子感冒吵架转院等情况就有6万多次,占总出车数的60%;有1万多次是空车,占总出车数的10%。(3月3日《江苏经济报》)

  急救车,承担的是急救服务,是名符其实的救命车,属于城市宝贵的稀缺资源。非急救业务使用急救车,让原本就稀缺的急救资源遭到无效挤占,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导致大量真正需要急救车接送的患者,常常遭遇苦等不到“救命车”的困境。要让稀缺的救护车资源得到最大的释放,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救命功能,就必须有效破解“急救不急”现象,让急救车回归和承担起急救任务。但如何破解“急救不急”现象,笔者以为,应当实行分类处理模式,不能只是简单的将非急救业务剥离出来。

  “急救不急”,应当说大部分属于可以不必使用急救车的非急救业务,但市民却选择了使用急救车,造成了急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确实与急救车本身的职能定位、业务不清晰有很大关系,让急救车承担了非急救业务,但也与广大公众的急救知识匮乏有关。很多市民不了解急救知识,一遇到突发疾病,或者需要看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拨打急救电话,请求急救车支援。结果有时可以选择乘坐普通车辆却使用了急救车,还有时急救车到时,人已经没有大碍,不再需要使用急救车。

  所以,要破解“急救不急”现象,急救业务确实需要实行分层承担机制,只有真正需要急救的业务由急救车来承担,将转运等非急救业务剥离出来,交由社会资本来承担,这是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卫生部门应当加大民众的急救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民众对急救的认识水平,让民众逐渐了解到什么情况下需要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使用急救车,什么情况下可以乘坐普通车辆或者社会资本承担的救护车,避免一遇到突发状况就拨打急救电话的唯一选择,也尽可能避免民众滥拨打急救电话。

  另外,还有一部分“急救不急”,其实属于一种报假急救、恶意呼救情况,如同报假警一样,造成作为稀缺资源的急救车跑空车现象。对于这类不负责任的恶意呼救行为,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处罚力度,除了要求承担相应费用和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之外,还应纳入公民征信系统之中,列入“黑名单”,提高恶意呼救的缺德成本,让他们为自己的缺德行为买单。

更多

热门关键词:医院 医疗 纠纷 何勇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