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争鸣 > 列表

叶金福:谨防“私家侦探”沦为侵权侦探

2023-08-07 09:27:42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眼下,随着婚外情调查、劳资纠纷调查等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私家侦探”这一行业便应运而生。据估计,全国从事私家侦探的人数至少有几千至上万人。曾有报道称,保守估计国内私家...

  作者:叶金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一些以侦探、调查为名的机构在网上很活跃,宣称“拥有大量高科技工具”,可以为客户提供“行踪调查”“婚外情调查取证”等服务,其中掺杂着不少侵犯他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及真假难辨的骗局。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私家侦探吃的是“信息饭”,而这碗“信息饭”很容易涉及他人的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很多私家侦探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甚至踏入法律禁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接受委托或者协助开展证据调查收集行为的合法性边界,不能让“私家侦探”成为“侵权侦探”。(8月7日《法治日报》)

  眼下,随着婚外情调查、劳资纠纷调查等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私家侦探”这一行业便应运而生。据估计,全国从事私家侦探的人数至少有几千至上万人。曾有报道称,保守估计国内私家侦探所数量已经达到37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可见,“私家侦探”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行业。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承认“私家侦探”的合法地位。早在1993年,公安部就曾发布《关于禁止开设“私人侦探所”性质的民间机构的通知》。原国家工商总局也曾明确指出,严禁私人开办侦探业务,市场监管部门至今未批准过以“私人侦探”作为经营范围的企业注册登记。因而,一直以来,“私家侦探”往往都以隐秘的方式存在,这也无形之中导致了“私家侦探”行业的鱼龙混杂,不仅极易涉及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权、隐私权,而且也极易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甚至踏入法律禁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致使“私家侦探”沦为“侵权侦探”。

  因此,笔者以为,防范“私家侦探”沦为“侵权侦探”,还需法律“站出来”。一方面,相关司法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规制。比如,“私家侦探”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不能损害公共利益,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等,必须依法依规从事侦探行业。另一方面,相关法律部门应制订“私家侦探”的行业标准,让其有“标”可依,对“标”侦探,把“私家侦探”引入到法治轨道上来,切忌各人各“标”,无序侦探,从而导致“私家侦探”侵权乱象丛生。

  当然,如果“私家侦探”已经涉及侵权侦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就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甚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也付出“禁业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倒逼“私家侦探”从业者必须在“法治轨道”上依法依规从事侦探行业。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私家侦探”的从业者,绝不能通过敲诈勒索、人身威胁等违法手段,对被调查对象实施钱财敲诈、人身伤害,那可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重处了。

  相信,只要规范跟进,标准到位,再辅以严惩重处,就一定能有效防范“私家侦探”沦为“侵权侦探”,从而给“私家侦探”营造一个合规、合法、健康、良性的侦探环境。

更多

热门关键词:侦探 侵权 叶金福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