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娱乐 > 列表

魏芳: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亟须规制和纠偏

2023-08-06 17:34:10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其实,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由来已久,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就业数据决定着高校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办学质量...

  作者:魏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日前,教育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8月起,还将委托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抽样调查。教育部和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已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就业违规问题举报。(8月5日《北京青年报》)

  其实,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由来已久,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就业数据决定着高校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办学质量等;另一方面,就业数据也是上级部门考评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就业数据更是提升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砝码。正因为就业数据有如此重要,这也就倒逼着各大高校纷纷在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上动歪脑筋,弄虚作假了。

  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危害多多。其一,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误导国家招生就业政策。其二,会严重误导高考生对高校的选择,尤其是专业的选择;其三,也会严重破坏高校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可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必须“零容忍”。

  近期,教育部又重申了“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笔者以为,这无疑是对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种规制和纠偏。

  但笔者以为,打击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四不准”“三不得”规定,还需“多管齐下”。首先,监管要“严督查”“严处罚”。相关监管部门应对高校就业数据真实性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督查,一旦查实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就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不妨通过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列入“黑名单”、考评“一票否决”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倒逼其严把数据关,严守就业数据真实、准确的底线,不再贸然弄虚作假。

  其次,建立内部人“吹哨”机制。其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是否真实,学校“内部人”是很清楚的。如果相关部门在高校建立内部人“吹哨”机制,鼓励“内部人”检举揭发,就能有效遏制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同时,也能对那些一心想着如何在就业数据上“弄虚作假”的人起到一定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其三,毕业生要说“不”。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的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来源,就是高校诱骗毕业生签订“假就业”协议书。如果毕业生能够对诱骗签订“假就业”协议书坚决说“不”,那学校就难以在就业数据上“弄虚作假”。因此,毕业生绝不能充当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的“帮凶”,除了说“不”之外,更要向上级部门投诉举报,既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又戳穿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的阴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容不得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相信,只要监管严督查、严处罚,并通过建立内部人“吹哨”机制,再辅以毕业生说“不”,以及投诉举报等一系列举措,就一定能有效打击高校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从而让高校就业数据回归“真实”。

更多

热门关键词:高校 数据 造假 魏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