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财经 > 列表

孙学丽:培育“新农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2023-11-07 09:31:25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双向引才,充实“新农人”的“人才库”。如今,乡村农业生产的“软件”“硬件”不断升级,斑斓的大地蕴藏着科技的力量。人才回引工作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向发力,一方...

  作者:孙学丽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央视10月30日播出的《焦点访谈》,主题为盐碱地里稻谷香,讲的是5名平均年龄仅28岁的河北年轻人如何向盐碱地要粮食的故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广阔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他们对农村充满感情,愿意扎根基层;他们有知识有技术,将城市和乡村连接,推动新知识、新技术向乡村汇聚;他们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穿着西装在田间干起农活......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各级组织部门要善于当好人才管家,做好“新农人”引育管用大文章,让更多的“新农人”变成乡村振兴路上的“兴农人”。

  双向引才,充实“新农人”的“人才库”。如今,乡村农业生产的“软件”“硬件”不断升级,斑斓的大地蕴藏着科技的力量。人才回引工作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向发力,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打好“乡情牌”,依托血缘、亲缘、地缘,广泛梳理好在外优秀人才库,实行定期联络沟通机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所学、所见、所闻回故乡、帮老乡、建家乡,着力回引一批有文化知识、经营能力的在外毕业生、乡贤能人。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引才体系”,通过“双招双引”,建立健全“党建链+人才链”“人才+乡村振兴项目”“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引才体系,多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发展硬实力来提升农村吸引力,变“不想来”“不愿来”为“主动来”“抢着来”,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精准培育,提升“新农人”的“金刚钻”。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鼓励返乡入乡创业,这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各地“新农人”的结构来看,有的是非农业专业的、有的是工程技术的、有的是本地留守的妇女,构成可谓是多样化的。那么,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娘家人”,组织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要携手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精准培训,分层分类,分批分岗开设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培训课程,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实现课堂集中培训、企业现场教学、基地拓展教学有机结合,互促共用,让“新农人”的“金刚钻”干出更多更好的“瓷器活”。

  优化服务,凝聚“新农人”的“强磁场”。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人才归乡、能人返乡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堵点和难点,比如用地难、融资难、入户难的尴尬境地也会时有发生。招才引才不是“一锤子买卖”,想让“新农人”真正长久发挥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就必须拿出长期且能落地的人才政策,为“新农人”的发展壮大提供制度支撑。比如在项目孵化、融资担保、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政策方面给与配套服务;在典型评选、职称评聘、政治身份等方面给与优先考虑,通过不断健全乡土人才服务体系,让更多的“新农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振兴乡村,在农村发展真正感到有奔头、有甜头、有盼头。

更多

热门关键词:农人 培育 孙学丽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