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娱乐 > 列表

杨万淑:圆明园复建引热议,背后的民族记忆不能丢

2020-10-19 12:56:18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废墟派”主张圆明园应该保持原貌反映历史沧桑。如今,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正是对当年侵略历史最直观的见证。保持原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当下的警示。与其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去...

  作者:杨万淑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圆明园罹难160年之际,回归的“马首”铜像却面临着无处安置的尴尬境地。随着圆明园文物的不断出土和回归,修建一座圆明园博物馆,已经成了现实需要。但关于圆明园该保持原貌还是复建辉煌的争论一直存在,“废墟派”和“复建派”始终难以统一意见。(10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废墟派”主张圆明园应该保持原貌反映历史沧桑。如今,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正是对当年侵略历史最直观的见证。保持原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当下的警示。与其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去重现一个昔日旧梦,不如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乡村教育、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等更切实的问题,给人民以实惠。再者,倘若将来科技发展到可以复建全息虚拟圆明园,也不失一桩美事。

  但在笔者看来,复建圆明园不只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重建部分圆明园遗址对保护文物来说十分迫切。那些文物和遗址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历史”,而是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夯土结构的舍卫城城墙,在100多年的风吹雨淋和草木侵蚀中,逐年坍塌矮化;石构件的大水法部分悬空,一旦遇到强风、地震等外力介入,就有倾覆的风险;散落在民间的太湖石,由于长期暴露在外受到酸性物质的腐蚀,上面的题字已经损毁……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式的修复,若干年后,恐怕连“废墟”也不复存在了。

  笔者以为,圆明园复建与否,归根结底是一个古建筑的保护与开放问题,不该被“传承民族记忆”所绑架。保留原貌是为了保存强盗的“作案现场,让触目惊心的废墟告诉后人曾经屈辱的“民族记忆”。而复建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陈列文物,另一方面展示“中式建筑辉煌”也能在感官上给后人更大的冲击,起到传承“民族记忆”的效果。“废墟派”也好,“复建派”也罢,双方的争论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圆明园的教育意义。

  长期以来,圆明园被附加了太多意义,被贴上“民族记忆”的标签。如果抛开那段历史,圆明园也不过是一个荒废的建筑群。而那段“民族记忆”,后人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途径也能很好地传承下去。荒芜或是堂皇,圆明园都只是那段屈辱“民族记忆”的一个物质载体。而我们对“民族记忆”的书写,才是传承“民族记忆”的关键。

更多

热门关键词:圆明园 复建 杨万淑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