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不在家相亲13次”是个啥消息

图文无关
作者:毛开云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报道:两年前,42岁的陈大哥认识了22岁的小会,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认识半个月就领了结婚证。一年后,就有了爱情的结晶。陈大哥说,一开始媳妇爱乱花钱,可有了孩子后,很顾家,一看媳妇也是过日子的人,他就去济南打工挣钱了,可这一走不要紧,媳妇在家上演了一出:疯狂相亲13次。(9月13日齐鲁网)
读完这则报道,感觉女主人公小会好像是个十足的淫妇荡妇,是个没有家庭观念、没有责任意识、道德极其败坏的无耻女人。然而事实果真全部是这样吗?也许并不如此。第一,文章通篇没有女主人公的说法,只有男主人公陈大哥的说法。新闻必须采访双方当事人,这是基本的新闻常识,但文章并没有做到。第二,尽管文章中有很多个信源,男主人公也好,相亲对象的母亲、媒婆、女主人公的父亲等,看似信源很多,但哪个有权威性?百个无关紧要的信源,当不了一个权威的信源。比如,即使无法采访到女主人公,那也是否该采访男女主人公所在的村组或居委会负责人、当地相关部门呢?
“丈夫不在家相亲13次”应让妻子说话。既没有权威部门的说法,又没让女主人公说话,这则新闻显然是则“坏消息”。不是笔者要为女主人公说话,要为女主人公的行为辩解,而是无论新闻采访要求,还是根据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这则消息都存在问题。笔者在此姑且说三点:第一,一个女人在家,既要养一个家,家里家外都要忙,还要带孩子,容易吗?第二,有道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女主人公虽然不是寡妇,但丈夫不在家的处境,会不会让花花公子、小混混们想入非非呢?假如女主人公真的疯狂相亲13次,肯定有内因,但有没有外因呢?第三,如果新闻报道全部属实,那么,女主人公不仅要受到道德谴责,而且涉嫌诈骗犯罪。按照陈大哥的说法,小会出去相亲也不骗大钱,也就是三五千块钱。依照法律规定,小会只骗一次也涉嫌诈骗犯罪了,多骗几次无疑属于诈骗犯罪中的“情节严重”了,是要受到法律惩处了,就不仅仅是离婚就可了事的!
“丈夫不在家相亲13次”,这则新闻无疑“抢发”了。“抢发”的结果无非两个:一是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二是误导公众。在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新闻确实需要“抢”,但有的新闻也需要“养”。比如这则新闻,如果找到女主人公后、或者报警由警方调查有结论后再做报道,是不是会更好呢?如果“抢”新闻“抢”出了问题,记者和媒体都是要承担责任的,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很深刻的。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钱桂林:网络文艺不再是无人关注的“小草”了
胡建兵:抓阄分专业 学生很受伤
胡建兵:“赵忠祥面馆36元一碗面”给谁吃?
关育兵:郭美美案没有看点,不如散了吧!
李兆清:读懂假语录泛滥背后的精神需求
文曦:官员迷信“风水”,是贪腐之念在作怪
欧阳常乐:川菜大师去世,传统文化急需“补救
徐云鹏:穿无兜衣服,别把送礼者当笨蛋
朱波:“广场舞”以政策“领舞”能否跳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