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小学入学跪拜礼是用错了仪式教育
作者:程振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近日,江苏南通一所小学举行入学仪式。532名新入学的小学生,穿仿古装束,和家长一起参加“感恩礼”、“拜师礼”和“开笔礼”等独具特色的入学礼。新生跪在蒲垫上行礼,与父母拥抱。另有当地书法家在入学仪式上为一年级学生“点朱砂启智”。(9月12日,京华时报)
学校升国旗、唱国歌,唱革命歌曲都是仪式教育。因为人数众多,制式统一,而赋予无限递增的仪式效应。仪式有机械强制性,目的是达到某种秩序进而形成精神意志统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集体荣誉感等社会公德,使用仪式教育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等私德上,学校在使用仪式教育上还须慎重。
532名新入学的小学生,再加上同样数量的父母,以及学校老师,在操场上上演观看跪拜礼,俨然回到过去对统治者三叩九拜的宫廷仪式。笔者想问,感恩父母是学生义务,那么对感恩父母的形式,家长和学生是否有选择性自由?开学第一天,学校就以不加商量的形式,让很多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人生第一次跪拜父母,而他们大多80后的父母其实基本没有跪拜过父母,现在却要在公共场合接受子女的跪拜之礼,其中孩子有多少行不由衷,家长有多少尴尬无奈?
学校管理者不能因为学生年龄越小,而越滥用权力,甚至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动辄使用仪式教育。在公民私德培养上,对带有强制秩序性的仪式教育尤须慎重。关涉感恩父母,如果是具体情境下的真情流露,比如子女做错事跪拜父母,完全可以理解接受。而这种甚至需要感情酝酿和统一指挥的表演性跪拜教育,对孩子浸润感恩之心有多大帮助实在难说。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大型仪式性的感恩教育,以规模化生产方式培养私德,本身违背教育规律,更是对强制作用惊人的仪式教育的滥用。
部分学校管理者迷恋一呼百应的仪式教育。而他们对脱胎于古代祭祀的仪式功用缺乏敬畏。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教育让人油然而生崇高感。而班级里小学生午休时集体打坐的仪式场景给人违和感。而在个别学校居然有老师在班级里当着全班体罚学生,而这种仪式化惩罚教育让无论是受罚者还是目击者甚至终身留下心理阴影。仪式最易产生压迫感,容易产生程序正义的幻觉,所以学校管理者有对有不合适、侵犯权益甚至违法等性质的仪式化教育,当加慎重更慎重。
关心学生身心成长的,哪里有小事。学校校长应该是教师和教育家,对有道德绑架性质的传统私德要有适用自觉,现在学校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法治等观念不仅要纳入教学内容,更要用来规范学校教学管理行为。小学生入学第一天,用无从商量的跪拜仪式给学生培养“感恩之心”,难说“感恩之情”内化于心,倒是不合适的仪式教育让人违和。
仪式教育用的好,学生油然而生崇高庄严之情,仪式教育用的拙 学生也会产生压抑窒息之感。作为教育家的校长,还是少一些权力冲动,多一些教育规律考量,对强制性而又有催眠性的仪式教育的使用,还是多些敬畏为好。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张卫斌:校长让女生陪酒,学校为何跟着倒霉?
白墨:践行“三严三实”要重小节积小胜
钱桂林:网络文艺不再是无人关注的“小草”了
胡建兵:抓阄分专业 学生很受伤
胡建兵:“赵忠祥面馆36元一碗面”给谁吃?
关育兵:郭美美案没有看点,不如散了吧!
李兆清:读懂假语录泛滥背后的精神需求
文曦:官员迷信“风水”,是贪腐之念在作怪
欧阳常乐:川菜大师去世,传统文化急需“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