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成了儿童“毒物”,这病得治

作者:李六合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给孩子买几本睡前故事,打算一边读,一边陪孩子睡觉。可读到一半,噎住了。因为故事中,大森林里,兔子、长颈鹿、大象、狮子,无一例外都爱吸食毒品。孩子不停地追问,爸爸,什么是大麻、快乐丸?”昨天,读者程先生向武汉晚报反映,儿童读物,都变成儿童“毒物”了。这样的书,怎么能够出版呢?(9月5日武汉晚报)
看了这个报道,笔者认为,儿童读物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可儿童读物成了儿童“毒物”,亟待立法细化监管。
众所周知,吸毒是违法的行为,可儿童读物的童话世界里,动物们都在吸毒的印象,既非儿戏又非玩笑,留给孩子的印象和教育实在太怕了。不仅如此,据新华日报报道:一项数据令人担忧,如今涉黄涉暴力的儿童文学占少儿读物的比重达40%左右, 良莠不齐的儿童读物,制造的一起起悲剧也常见报端。可这样的儿童读物从编辑、审核、印刷到出版发行却层层顺利过关,凸显相关部门监管的严重失守。
我国目前少年儿童出版物的法规还不够严,更不够细。一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出版少年儿童期刊的若干规定》,一是《出版管理条例》。这两个法律规定界定模糊,操作性也不够强,“宽松”的法律规定和条例不仅对儿童“毒物”的各个环节的威慑作用极其有限,而且监管部门也很难操作,所以亟需进一步明确与细化。可以象先进国家那样对儿童图书分级,确定适合阅读的年龄,对儿童读物的内容把控和监管。让儿童读物促使儿童的健康成长,用法律来保障。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强:“人名币”是无奈也是讽刺
地方城管执法车辆有权力自制牌照吗?
曹灿辉:“传单抢人”之类课外培训乱象该遏止
崇尚英雄应成为民族的高层次精神追求
让《开学第一课》传承抗日战争精神
吴树玲:习大大出新书寄语县委书记有深意
白墨:“电视问政”搭上改革“顺风车”
李云勇:租赁公务车,岂能少监督?
程振伟:一夫多妻现象的背后是“密室效应”